American news-logo

American news

RFI

每单周二首播的“北美来鸿”从加拿大聚焦中国,瞭望全世界。

Location:

Paris, France

Networks:

RFI

Description:

每单周二首播的“北美来鸿”从加拿大聚焦中国,瞭望全世界。

Language:

Chinese


Episodes
Ask host to enable sharing for playback control

低调推进的万名维吾尔人三年安置计划

7/1/2025
6月23日,加拿大维吾尔人社区表彰了两名入选加拿大奥运体操队的维吾尔女青年,同时为刚刚抵达加拿大的维吾尔兄弟姐妹们举行了欢迎仪式,这批未透露人数的新来者,是继今年4月被从东南亚营救到加拿大的维吾尔三兄弟之后,加拿大安置一万名流亡第三国的维吾尔难民的 M-62计划的最新进展。 M-62计划是由加拿大国会议员萨迈尔·祖贝里(Sameer Zuberi)提出的议案,2023年2月获国会全票通过,它要求加拿大政府从2024年起接收1万名“逃避中国国家暴力及恐吓、逃到第三国,并面临遣返”的维吾尔难民,他们主要分布在土耳其、埃及、阿联酋等十几个国家,为成功营救他们,加拿大外交部需要与相关国家进行交涉。议案通过后,维吾尔权利倡导项目执行主任穆罕默德·托赫提 (Mehmet Tohti)与加拿大移民部高层会面,提交了维吾尔人安置建议书。 此后就鲜有该计划的公开报道,只能从托赫提偶尔发在个人脸书上的零星信息追踪该计划的进展情况。 2023年6月,托赫迪与祖贝里议员和加拿大住房与多样性部长讨论了万名维吾尔人转移到加拿大面临的外部障碍,托赫迪请他们尽快与相关国家大使馆联系,告知M-62计划。2024年10月7日托赫迪说“本月有60多个家庭将完成加拿大大使馆和国际难民组织的面谈,进入入境加拿大前的最后阶段”。 2024年10月加拿大宣布大幅削减移民人数,11月20日托赫迪表示“万名维吾尔人转移计划为期3年,正按加拿大移民部既定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不受新政策影响”,“截至目前已有100多人完成面谈、指纹识别和健康检查”。12月6日托赫迪警告某些土耳其人不要慌称M-62计划是假的,不要把维吾尔兄弟骗上绝路,因为有维吾尔人“遭骗钱后被遗弃在洪都拉斯,再流浪到墨西哥无家可归”。 2024年11月托赫迪在油管一个筹款节目中透露“正启动新项目以确保维吾尔人融入加拿大社会,如果成功的话,加拿大政府将提供1500万到5000万加元的支持”,他还谈及“移民定居流程及适应新生活的困难”,“让维吾尔文化在加拿大保持活力”,“加拿大维吾尔文化中心和社交活动”及“心理支持和语言保护项目”等内容。 2024年12月5日,首位维吾尔难民抵达多伦多机场,祖贝里议员称这是加拿大“实现承诺的第一步”,托赫提则表示“期待在未来几个月和几年里迎接更多的维吾尔难民”。美国首都华盛顿的《维吾尔时报》说“全球维吾尔人对此消息欣喜若狂,在加拿大的维吾尔活动人士古尔山-阿布都卡迪尔(Gulshan Abdukadir)称维吾尔史诗小说《伊里尔·塔希姆》(Yiril Tashim)里有‘逃离魔鬼的人们去寻找巨石,要求它开裂,并庇护他们’的情节,现在,史诗再现了!为我们开裂吧,我的石头!” 当日《环球邮报》引用加拿大移民部发言人的话说不会“提供行动的进一步信息,以免令这些弱势群体面临更大的风险”,此后M-62计划再度归于沉默。 今年4月28日,托赫提在脸书上说“保持沉默,等待商队的终点,以确保生命得以挽救。对于那些被抛弃、被剥夺、被迫害的维吾尔难民来说,加拿大是他们最后的救命稻草和支柱。 维吾尔问题专家、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教授达伦拜勒(Darren Byler)称M-62计划将使加拿大拥有中国以外世界上最大的维吾尔人社区之一,将为维吾尔人的未来发挥重大作用。

Duration:00:04:38

Ask host to enable sharing for playback control

51届G7峰会的两项场外活动

6/17/2025
特朗普在美国34年来最大阅兵式的视觉盛宴中度过79岁生日的第二天,便飞赴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卡纳纳斯基斯(Kananaskis),参加6月15日至17日举行的第51届七国集团峰会,世人密切关注他在峰会上会有哪些出人意料的临场发挥,本届峰会同样值得记录的还有“莫迪受邀”和“营救黎智英”这两项场外活动。 6月6日上午,加拿大总理卡尼致电印度总理莫迪,邀请他出席G7峰会,莫迪欣然接受。此前印度人一直忧心忡忡,担心不被邀请,令莫迪自2019年以来出席历届七国峰会的传统被破坏。这种焦虑在六月初达到顶峰,6月4日《印度快报》称《关系降温,加拿大邀请印度参加G7峰会的窗口关闭》,说“距开幕仅剩不到两周,邀请函所剩无几,东道主已邀请了乌克兰和澳大利亚,印度却仍未收到。根据峰会时间表,安保和联络团队通常会在总理到访前赶到会场,即使现在收到邀请,莫迪与会的可能性也很小”,《多伦多星报》也在当天笃定地表示印度《领导人将缺席加拿大的七国峰会》。 加拿大亚太基金会研究及战略副总裁维娜·纳吉布拉(Vina Nadjibulla)是莫迪与会的重要推手,今年2月她率加拿大专家代表团访问印度,探讨如何重振两国关系。6月5日她做了最后一次努力,在《环球邮报》撰文《加拿大本应邀请莫迪出席七国峰会》(后改为《莫迪理应在G7占有一席之地》),指基于“加拿大自身利益、七国集团信誉以及目前受莫斯科、北京和华盛顿三国压力的基于规则的秩序所面临的风险”等理由,“邀请莫迪并非妥协,而是战略上的必要”。 作为孟晚舟事件中被中国以间谍罪关押千日的加拿大前外交官康明凯的妻子,她十分看重印度制衡中国的战略地位,6月10日,她还主持研讨会,探讨印度对G7的参与。 另一位推手,加拿大前总理哈珀也在5月31日强调加拿大需要像印度这样“开明的伙伴”来实现繁荣,他称赞印度是一个“没有帝国野心”、但“有自由、民主和多元政治精神的新兴大国”,并呼吁加拿大各政党,包括他的保守党,断绝与锡克独立运动的一切联系。 莫迪在最后一刻受邀,激怒了加拿大国内的锡克人社区,世界锡克组织 (WSO)发声谴责,也有锡克裔国会议员要求卡尼撤回邀请。 “营救黎智英”是本届峰会的另一项重要场外活动。6月10日,自由党议员朱迪·斯格罗(Judy Sgro)提出动议,要求加拿大授予黎智英荣誉公民称号,动议原计划11日在议会投票通过,但却在投票前,被众议院领袖史蒂文·麦金农(Steven MacKinnon)紧急喊停,议会领袖在随后的声明中称“严肃且实质性的外交政策不应在未经辩论的情况下就做出决定”。此声明的背景是,6月5日卡尼与中国总理李强通电话,双方强调加强接触的重要性,同意建立常态化沟通管道。6月11日加拿大前财长比尔・莫诺(Bill Morneau)在香港彭博投资会议上呼吁加拿大改善对华关系,以应对特朗普带来的不确定性。 不满政府干预的《环球邮报》,6月11日起在其网站设置《把黎智英带回家》(Bring Jimmy Lai Home)专页,并附上短片《黎智英:我将战斗至最后一日》。6月13日,该报编委会发文《中国必须立即停止对黎智英的酷刑》,呼吁“卡尼利用在峰会中的领导地位,令G7就释放黎智英达成共识,并发表强有力的声明”,文章喊话北京“释放黎智英来扭转香港的颓势,以低成本方式消除外交关系中的障碍”。同一天,国际特赦组织加拿大分部等十个团体也对卡尼做出了同样的呼吁。

Duration:00:04:40

Ask host to enable sharing for playback control

国王演讲传递的三重信息

6/3/2025
5月26日和27日,英国国王查尔斯三世和王后对加拿大进行了旋风式访问,27日上午国王还以加拿大国家元首身份在参议院发表施政演说。加拿大总理卡尼称这是“一项与时代相匹配的历史性荣誉”,是“连接国家元首与加拿大人民的重要时刻”。在短短24小时内,第20次访问加拿大的查尔斯以“丰富经验和娴熟技巧”,传递出三重信息。 首先是针对半年来一直嘲讽加拿大主权的美国总统特朗普。早在今年3月,BBC就指“英国王室是能对特朗普打出的一张王牌。在不破坏英国与特朗普关系的前提下,展现与加拿大的团结”。在国王抵达的前两天,《环球邮报》专栏文章《国王来访:英联邦向一人炫耀》,指面对特朗普的威胁,访问被设计成“一份主权宣言,一次针对白宫的英联邦炫耀”。原加拿大外交部礼宾司司长罗伊·诺顿(Roy Norton)说“美国人喜欢盛大场面。他们从未放弃对英国的崇敬,特朗普更是公开沉迷于此“。王室与宪法专家菲利普·拉加塞(Philippe Lagassé)说“要强调加拿大主权,邀请代表加拿大主权的人物来访是个好办法”。 27日上午,国王在演讲中说”加拿大总理和美国总统已开始构建两国间新的经济和安全关系,这种关系植根于相互尊重”。但就在当天下午,特朗普在《真实社群》(Truth Social)写道“我告诉渴望加入金穹系统的加拿大,如果作为独立国家,他们将花费610亿美元,如果成为我们的第51州,则无需任何花费。他们正在考虑这个提议!” 相信这是特朗普对国王的回应。正如《环球邮报》此前的街访,参观国会山的西蒙弗雷泽大学研究生埃泽瓦利(Shedrach Ezenwali)在被问及国王能否改变特朗普时说“不,特朗普是个疯子,他不在乎”。 其次是面向加拿大国内,国王演讲“指向一个变革时刻”,加拿大面临 “二战以来最大规模经济转型”,5月28日《环球邮报》专栏作家坎贝尔·克拉克(Campbell Clark)指《国王演讲成为自由党的战斗口号》,“卡尼政府起草的演讲告诉我们,要为国家动荡做好准备”,“演讲承诺打破内部贸易壁垒,打造统一的加拿大经济”,这不仅“需要各省合作,各省政府还会承担政治后果”。演讲强调建设“国家项目”的必要性,“取消联邦和省的层层审查,需要联邦和省之间持续、务实的合作,这在加拿大实属罕见”。这一说法立即招致主张独立的魁北克政团反对,自称“对国家目标毫无兴趣”的魁北克政团指责其为“庞大的集权议程”。 第三个信息是给英国和英联邦的。渥太华大学传播系副教授埃文·H·波特(Evan H. Potter)认为《国王施政演说是重建加英联盟的契机》,“特朗普的地缘政治混战,召唤着加拿大和英国组成‘战略实用主义’新联盟”。《环球邮报》驻欧洲记者发现《国王访问加拿大,君主制重获新生》,“2022年查尔斯三世登基时,民众对君主制的支持消退,当时他在加拿大的支持率降至37%,6成民众希望就君主制存废做全民公投,2021年巴巴多斯放弃王室成为共和国,2024年牙买加提出修宪放弃王室。今天,首次以君主身份访问加拿大的查尔斯国王声望正在飙升”,“国王向世界展示君主制在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积极作用,以回应世人‘拥有王室意义何在?’的疑问”。 英国《每日邮报》甚至猜测,下次特朗普来访,国王会邀请美国以准成员国身份加入英联邦,特朗普曾在今年3月对此想法表示欢迎,他说“我爱查尔斯国王。这听起来很棒!”

Duration:00:04:33

Ask host to enable sharing for playback control

加拿大在20年越战中的隐秘角色

5/20/2025
4月30日是越南战争结束50周年,1975年的这一天,共产党军队进入了西贡。在这场20年的战争中,西方阵营的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直接派兵参战,中立的加拿大以鲜为人知的方式介入战争,直到1973年撤离越南,并与共产党北越建立外交关系,当时美国支持的南越还统治着南方。 加拿大人昔日在越南的故事鲜为人知。1954年法国决定撤出印度支那,为帮助其脱身,日内瓦会议决定成立《国际监督与控制委员会》 (ICSC) 以监督法国把控制权移交给越南,加拿大、波兰和印度被选中监督和平过渡。 加拿大广播公司曾在2023年制作专题片《不可能的和平》,加拿大国防历史学家约翰·麦克法兰 (John MacFarlane)在采访中表示该委员会在1954年至1956年间运作良好,囚犯顺利交换,选举也在进行中,直到美国介入。“美国曾表示希望确保民主进程得到尊重。但事实上这不是他们想要的,因为民主选举会导致共产主义压倒性胜利”。美国开始推动南方独立,增加在越南的军队,最终导致全面战争。 当战争爆发时,加拿大人被派往担任和平观察员。1965年10月他们的处境变得危险,一架载有委员会成员的飞机被击落,三名加拿大人被杀,他们是詹姆斯·伯恩(James Byrne)中士,弗农·J·珀金(Vernon J. Perkin)下士和外交官约翰·特纳(John Turner),他们的尸体一直没有被找到。 1973年美国想退出越南,交战各方签署《巴黎和平协定》,决定成立第二个国际机构《国际控制与监督委员会》(ICCS)来取代第一个机构。加拿大与波兰、匈牙利和印度尼西亚一起监督美国和盟军停火、撤军、管理战俘交换以及监督新的选举。 委员会面临的挑战是在调查违反和平协议行为时如何达成共识,因为与第一委员会一样,第二委员会也因冷战而分裂,加拿大和印尼常站在南越和美国一边,匈牙利和波兰则站在北方共产党一边。1973年头三个月,加拿大帮助释放了三千多名南北越战俘以及五百多名美国人,其中有后来的美国参议员和总统候选人约翰·麦凯恩(John McCain),新斯科舍省80多岁老兵弗兰克·布莱恩特(Frank Bryant )回忆说“我们去越南的主要目的是让美国人摆脱困境,把被俘的美军带回来”。 1973年4月委员会的一架直升机被击落,八人遇难,包括一名加拿大上尉。历史学家约翰·麦克法兰说这次死亡挑战了政府留在越南的决心,老杜鲁多总理决定于7月退出该委员会,但就在退出前不到一个月,加拿大人又经历了一次打击。两名外出巡逻的和平观察员被越共俘虏,其中一位是现年70多岁的渥太华老兵弗莱彻·汤姆森(Fletcher Thomson),他在被关押18天后获救。1973年7月底加拿大和平观察员悄然回国,加拿大近20年对越南的介入结束了,当年8月21日,加拿大与共产党越南建交。 专题片制作人艾琳·摩尔(Erin Moore)指加拿大在越南战争中的角色并非只是美国逃兵的避难所,还有近两千名加拿大军人和数百名外交官在驻越南的两个国际机构任职,帮助实现和平。 即使这样,这种介入还是引发争议,政治学家维克托·莱万特(Victor Levant)1986年出版著作《无声的共谋:加拿大卷入越南战争》,指责加拿大政府去越南是为了援助美国而不是保持中立。历史学家约翰·麦克法兰则认为加拿大和平观察员很专业,称“他们是美国人的傀儡,与事实相去甚远”。

Duration:00:04:48

Ask host to enable sharing for playback control

北美自由贸易36年祭

5/6/2025
4月30日是特朗普二次执政百日,4月22日他在接受《时代》杂志专访时说“每个国家都占美国便宜,在很多情况下,友好国家比敌人更糟糕”,美国“每年支持加拿大2000到2500亿美元”,“照顾他们的军队,照顾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美国“不需要他们制造汽车,不需要他们的木材,不需要他们的能源,不需要加拿大的任何东西”。 此前特朗普曾多次表达相同的观点,加拿大《环球邮报》 早在2月22日就发表了祭文风格的社论《强大而自由:纪念自由贸易,1989-2025》,文章相信北美自由贸易已死,“36年来不断上升、运作良好的美洲大陆自由贸易已经结束,美好愿景已被特朗普和共和党保护主义所扼杀”。 社论指“无论特朗普最终对加拿大征收何种关税,他已扼杀了北美自由贸易运作所需的稳定性。有人说特朗普不会永远在位,加拿大只需熬过艰难的四年,然后就可以恢复与美国的正常关系”。 但哪怕“特朗普卸任,他制造的北美贸易不确定性将长期存在,因为他已经表明与美国签订条约毫无价值。民主党可能会重新掌权,但除非共和党拒绝特朗普主义,否则两党不可能达成重建北美自由贸易所需的共识”。 加拿大与美国的自由贸易始于1989年生效的美加自贸协定,1994年生效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将减免关税互相流通扩大到了墨西哥,每年为4.5亿人带来1.37兆美元的贸易,市场规模超过欧盟,成为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最初四年美国对加拿大出口大增,1998年后呈递减趋势,特朗普2017年首次执政多次批评协定造成美国制造业岗位流失并重启谈判,2018年9月三国签署新的《美墨加协定》(USMCA) ,内容包括“如果美国将来征收进口汽车关税,加拿大和墨西哥制造的汽车将被豁免”等条款。 但特朗普二次执政还不到百日,北美自由贸易就遭重创。3月3日特朗普威胁对加拿大商品征收25%关税,4月2日宣布对加拿大和墨西哥征收25%的汽车关税。4月3日加拿大采取报复措施,对美国进口汽车征收25%的关税。3月27日加拿大总理卡尼称两国“在深化经济一体化、加强安全和军事合作基础上建立的旧关系已经终结”。 3月5日,前美国贸易副代表马奥尼(C.J. Mahoney)在布鲁金斯学会展望2025年的美墨加协定时称“北美贸易在特朗普第二任期内重回悬崖边缘”,他再次入主白宫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威胁对加拿大和墨西哥征收25%的关税,2月1日又援引《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IEEPA)威胁对两国征收关税。明年七月美墨加协定续约,谈判将更加艰难。如果三方在明年7月1日前同意延期,协定将延长至2042年,如未能达成一致,则将在十年后终止。 但如果美国现在就对加墨两国征收高关税,协定将很快失效。因为在几轮针锋相对的报复和反报复后,特朗普会加大赌注,让美国彻底退出协定。 美墨加协定第32.6条规定,任何一方均可提前六个月通知退出。尽管特朗普能否在未经国会同意的情况下单方面终止协定,是美国法律中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但即使他退出协定引发诉讼,长达数年的诉讼程序,也将对经济严重依赖对美贸易的加拿大和墨西哥造成混乱和不确定性。

Duration:00:04:47

Ask host to enable sharing for playback control

加拿大史上最短、份量最重的大选

4/22/2025
4月28日加拿大联邦第45届大选将决定该国的未来走向,美国威尔逊中心加拿大研究所所长克里斯托弗·桑兹(Christopher Sands)在分析两位主要候选人后于3月25日撰文称《加拿大2025年大选:美加关系的公投》,但在同一天《环球邮报》发表社论批评“竞选缺少真正面向新加拿大的愿景”。 这次竞选从3月24日开始到4月28日投票日仅持续36天,刚刚符合加拿大选举法规定的最低期限,与1997、2000和2004年三届同为史上最短,但却关系到加拿大的生死存亡。 去年10月,博励治(Pierre Poilievre) 领导的官方反对党保守党还在民调中大幅领先自由党22个百分点,但到今年3月底,自由党支持率反超保守党6个百分点,在英法语两场辩论后的4月18日,自由党仍然保持这一优势。 戏剧性的转折发生在去年11月特朗普重新当选美国总统后,他不断扬言要给加拿大加征关税并要吞并加拿大,这令加拿大人的关注焦点由国内事务迅速转向美国,桑兹指“这些言论引发了一百多年来美加关系最大的危机”。 美加关系恶化开始于去年11月29日,特朗普在海湖庄园晚宴上称杜鲁多为“第51州州长”。今年2月,特朗普在橄榄球比赛后坚称加拿大人成为美国人会过得更好,之后他一再重复这一说法。 虽然特朗普的盟友马斯克多次称赞博励治,但他拒绝加拿大成为美国一个州的说法,称“我们将不惜任何代价捍卫主权和独立”。 3月9日成为自由党新党魁的马克·卡尼(Mark Carney)表示“加拿大永远不会以任何形式成为美国的一部分”,并称特朗普关于加拿大是美国51州的说法“太疯狂”。 在特朗普表示美国将用“经济力量”施压加拿大迫使其加入美国之后,加拿大人便将美国的关税威胁视为施压,并要求政府反击。 截至到4月5日,特朗普威胁对加拿大实施的关税有:对加拿大商品征收25%的进口关税,对能源征收10%的进口关税;对加拿大钢铝产品征收50%的关税;对乘用车和轻型卡车及关键汽车零部件征收25%的关税等。 博励治采取“加拿大优先”立场,拒绝美国的关税威胁,强调他的经济改革计划是增强加拿大实力、抵御美国关税的最佳方式。2月底,被博励治激怒的特朗普说“他不是MAGA,他根本不是特朗普的人”。但在加拿大目前的政治氛围下,这种批评反而会增加博励治的民意支持。 卡尼在3月9日接任总理后没有首访美国,而是前往巴黎和伦敦,并称将在相互尊重主权的基础上与特朗普对话,他在宣布大选时更直言“我们要应对特朗普关税,打造七国集团中最强大的经济体”。 《环球邮报》3月25日的社论指此次“选举将是加拿大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选举之一。无论哪个政党胜出,都将应对特朗普的关税和吞并威胁,并确保四年后加拿大仍然是强大而自由的国家”。“更重要的是,哪个政党能抓住机会,真正推动加拿大的变革”。 社论指“对抗特朗普的最佳方式是减少加拿大对美国在贸易和国防上的依赖,从而让他或其继任者的粗暴威胁不再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要做到这一点,加拿大需要充分开发自然资源,修建石油管道,加快审批流程;需要通过降低税收、消除省际贸易壁垒、平衡财政、重建军队以及建立新的联盟,增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Duration:00:04:46

Ask host to enable sharing for playback control

薄弱的加拿大北极防御

4/8/2025
3月29日英国《每日电讯报》刊文《俄罗斯和中国如何利用加拿大在北极的疏忽》,称“加拿大成为北约安全联盟的薄弱环节,被莫斯科和北京盯上了”,并指“过度依赖美国的安全保障”,加拿大唯一的生存之道就只能是成为“第51州”,这似乎为特朗普的51州说提供了更合理的解释。 文章指在加拿大巴芬岛(Baffin Island)“纳尼西维克海军基地(Nanisivik Naval Facility)码头尽头有三座未使用的泊位,这座偏远基地大部分时间都被冰雪覆盖,直到季节更替才得以解冻”。 这座基地象征着加拿大对捍卫北极领土的承诺,但却因多年军费投入不足而成为加拿大边界缺乏保护的象征。它2007年开始建造,因成本超支和设计变更迟迟未能启用,从2015推至2018,再到2020、2024,如今更不知何时才能启用。 在过去一年,北约安全联盟薄弱环节的裂隙吸引了俄罗斯和中国,令他们加快了渗透北极的步伐。 巴芬岛的气温上升速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四倍。冰层消融显露出新的海峡和深沟,为威胁北美提供了更多通道。去年夏天,俄罗斯和中国轰炸机联合飞入阿拉斯加的防空识别区(ADIZ)。今年 1 月,俄罗斯大规模北极军演令加拿大战机紧急升空,拦截逼近领空的俄军飞机。 同时更隐秘的渗透也在进行中。中国企业试图收购北极的矿产资源,中国间谍被控干预加拿大选举,试图阻止北京不喜欢的人当选。 特朗普指责加拿大国防投资不足,过度依赖美国的安全保障,意味着其唯一的生存之道就是成为美国的“第51州”。最令华盛顿担忧的是一旦爆发战争,俄罗斯的潜艇可能突破加拿大防线,在五角大楼作出反应前,从加拿大本土上空发射导弹。 尽管加拿大领土面积大于美国,但军事实力却相去甚远:美国军队规模是加拿大的六倍(美军 45 万人,加军仅 6.3 万人),军费预算相差 30 倍(美国 8420 亿美元,加拿大 280 亿美元)。按GDP比例计算,加拿大国防开支长期停滞在1.3%左右,在北约成员国中排名垫底,低于2%的最低标准。 在英国每日电讯报刊文的前一天,美国国会山报(thehill.com)发表美国和平与外交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安德鲁·莱瑟姆(Andrew Latham)的文章《加拿大需要真正的北极战略》,指当马克·卡尼在镜头前摆姿势,发表关于“气候适应力”和“可持续投资”的演讲时,俄罗斯正扩大其北极军事基础设施,中国正加紧巩固其在北极治理中的地位。 他认为“卡尼的北极战略反映了他对绿色政策的执着。他设想未来加拿大不是通过军事存在或战略基础设施来维护主权,而是通过气候友好型经济发展。他正将自己的绿色议程重新包装为北极战略。但可再生能源项目无法阻止俄罗斯轰炸机测试加拿大领空,也无法阻止中国为自己的战略用途绘制北极水域地图”。 北极直接关系到美国和北约。曾被冰封的有争议的西北航道正成为一条可行的航线。加拿大称它是内水,美国视其为国际海峡,中国则建议将北极作为“全球公域”进行治理,这将剥夺加拿大对其自身水域的大部分权力。 文章警告“如果渥太华想维护北极主权,就必须投资军事和民用基础设施,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把北极安全外包给盟友。如果现在还犹豫不决,那么渥太华未来将会讨论主权是如何丧失的。美国认为加拿大在北极地区的薄弱存在不仅是加拿大的问题,也是整个北美安全日益沉重的负担”。

Duration:00:04:46

Ask host to enable sharing for playback control

特朗普欲吞并加拿大到底图什么?

3/25/2025
3月14日马克·卡尼在就任加拿大总理的当天形容特朗普“让加拿大成为美国第51个州”的言论“太疯狂”,自去年11月这疯狂的念头首次公开以来,加拿大人经历了从错愕到玩笑、从屈辱到愤怒,最后不断自问的过程:欲吞并加拿大,特朗普到底图什么? 2月7日,时任总理杜鲁多认为“特朗普真心希望吞并加拿大,部分原因是为了获取加拿大的关键矿产”。早在2020年1月,加拿大宣布《加美关键矿产合作联合行动计划》,在美国宣布的35种关键矿产中,有13种来自加拿大。 2022年6月美国宣布与加拿大等盟国建立矿产安全伙伴关系 (MSP),强调加拿大“是其重要供应商”。 2023年3月拜登到加拿大与杜鲁多“围绕关键矿产进行对话,当时加拿大还希望获得美国投资快速提高矿物产量,加快与中国竞争,并希望五角大楼储存加拿大生产的关键矿物以防止中国禁运。 加拿大水资源或是特朗普觊觎的另一目标。去年秋天他在选战中称要帮助加州对抗频繁山火,要打开“一个非常大的水龙头”,让“数百万加仑的水”从“加拿大的积雪”中“倾泻而下”。但加拿大法律禁止水资源大量输入美国,两国早在1909年就签署了《国际边界水域条约》,解决13 条共享河流的水域争端,限制两国对各自管辖范围内水资源的处理。 今年2月特朗普与杜鲁多通话时还重提对《哥伦比亚河条约》的不满,自1961 年签署后该条约曾被视为国际水资源合作的典范:加拿大在卑斯省内修建三座水坝,以优化下游美国水电站防洪和发电能力。作为回报,加拿大获得美国的经济补偿,并分享部分发电收入。特朗普首任总统后两国于2018年开始重新谈判,并于去年夏天达成原则性协议。 水资源动机说获得加拿大《环球邮报》欧洲分社社长埃里克·雷古利(ERIC REGULY)的赞同,他2月8日撰文指“从经济上讲,加拿大实际上一直都是美国第51州,但有一种至关重要的商品美国却无法获得,那就是水资源”。 加拿大占世界人口的 0.5%,却拥有超过20%的淡水。美国大片地区经常遭受水资源短缺的困扰,河流干涸,曾经浩瀚的科罗拉多河不再流入太平洋,农田地下蓄水层萎缩,无法兴建水资源密集型产业。他指“本田选择在加拿大安省而不是美国加州建造其最大制造厂之一,就是因为乔治亚湾有充足水源”。特朗普当然“明白水源充足意味着就业机会充足”。 文章指特朗普“对加拿大水源的需求并不新鲜。几十年来,美国一直觊觎加拿大的水源”。1990年代初谈判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时,有人称加拿大有管理自己水源的主权,也有人认为水资源并不在协定的贸易清单中,一旦水过边境,政府就无力阻止。 加拿大《跨界水域保护法》禁止大规模从两国共享的水道中取水,但特朗普可以无视这一法律,或在2026年重新谈判美墨加协定时将水纳入可贸易商品。如果加拿大动用法律手段阻止,他甚至可能诉诸蛮力。 但《环球邮报》专栏作家道格·桑德斯 (DOUG SAUNDERS)认为特朗普欲吞并加拿大并非想夺取资源,真实情况可能更糟,他在3月14日撰文指说“美国公司已经拥有了它们在加拿大所需的一切”,况且“没有美国资源游说团体主张吞并加拿大”,但他没有进一步说明特朗普的真正动机。 3月21日特朗普在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重申吞并加拿大是认真的,并再次强调不需要加拿大的任何东西,只强调加拿大有世界上最美丽的土地。或许特朗普的“51州”说只是源自他的帝国扩张野心,或是出于房地产商人占有土地的本能,或只是他对未来形如欧盟的美加政经联盟设想的一种耸人听闻的夸张表述。

Duration:00:04:33

Ask host to enable sharing for playback control

特朗普对加拿大强硬政策的推手

3/11/2025
3月3日特朗普宣布从4日起对加拿大开征延期了一个月的关税,征税两天后,他又在6日下令暂停,再延期至4月2日,令加拿大人备受缓刑的折磨。有人将特朗普对加拿大的强硬态度迁怒于马斯克,于2月下旬发起撤销马斯克加拿大国籍的签名活动,响应者达数十万之众。 “密切观察纳瓦罗(Peter Navarro)在MAGA运动中崛起的过程,仔细阅读其采访、报告和大量书籍”的蒙特利尔独立调查记者贾斯汀·林格 (Justin Ling)认为“马斯克并不是加拿大人最应该害怕的特朗普顾问”,他3月1日在《多伦多星报》撰文指对特朗普有更持久和更强大影响力的人是纳瓦罗。 贾斯汀·林格认为特朗普对加拿大征税和威胁加拿大主权都可以从纳瓦罗身上找到根据,“自特朗普从政开始,他就站在总统身边,他是特朗普破坏美国贸易、安全和外交联盟的幕后推动力量”。 他认为纳瓦罗是“一个一心想撼动世界的平庸经济学家”,他那饱经风霜的脸和沙哑的声音,更像是低薪的电视评论员,但正是他想把加拿大从五眼联盟中剔除,并要求重新划定美加边界。 惯用威胁手法的纳瓦罗成为特朗普最信赖顾问的故事相当简单,2016 年首次竞选总统的特朗普四处寻找顾问,他在亚马逊上搜索反华文本时偶然发现了纳瓦罗的书《中国致死》,于是将他纳入团队。 2016年特朗普就职前,纳瓦罗与墨西哥秘密谈判新的贸易协定,企图令加拿大措手不及。纳瓦罗后来在《夺回特朗普的美国》一书中说如果渥太华拒绝签署,希望特朗普“做出非常真实、可信的威胁,即我们将完全退出北美自贸协定”。 一位与纳瓦罗打过交道的加拿大前官员称他是“狂热分子”,“知道如何用不停的奉承和攻击来取悦特朗普。”自贸协议谈判后纳瓦罗对加拿大更加不满,他写道:“唯一比加拿大外交官更奸诈、更虚伪的是中国共产党。”2018年纳瓦罗起草了对加拿大钢铝征税的行政令,并希望在北美自贸协议签署后保留这一关税。 纳瓦罗坚信特朗普赢得了2020年美国大选,1月6日国会大厦遭受冲击,纳瓦罗拒绝去国会作证,因此被判入狱四个月。 2022年他著述为特朗普做战略、政策和人员配备方面的建言,2024年纳瓦罗出版《新MAGA协议》为特朗普2.0制定路线图。该书预告了许多激进的权力游戏:解雇公务员,安插支持者,集中权力实施激进议程并重塑美国。 纳瓦罗和特朗普重返白宫后,正逐一将计划付诸行动。他们指责加拿大让毒品、恐怖分子和罪犯如海啸般涌入美国,而解决方案就是关税。 贾斯汀·林格认为面对严重威胁加拿大的纳瓦罗,渥太华要有“争取他”和“挫败他”两手准备,为此要认清他的主要目标是中国。纳瓦罗写了很多书,警告中国的崛起和好战。加拿大作为北京的攻击目标,想减缓纳瓦罗的负面作用,应该表明将会认真遏制北京。 同时加拿大要尽力边缘化纳瓦罗。《华尔街日报》称支持贸易的共和党人已在试图削弱他对总统的影响力。但这并不足够,加拿大要预测他的动向,瞄准他看重的制造业,说明跨境贸易会如何帮助制造业、农业和旅游业,要推动特朗普坐上谈判桌,在提高两国生产力的同时寻找贸易平衡,并要携手墨西哥、欧洲、日本等所有被纳瓦罗伤害的国家共同努力。

Duration:00:04:35

Ask host to enable sharing for playback control

愤怒的冰球

2/25/2025
2月20日,四国冰球对抗赛于美国波士顿进行了决赛,加拿大队在加时赛中以3-2 击败美国队,为加拿大完成了一次政治上的复仇。 赛前,特朗普不仅致电美国队祝他们好运,还在社交媒体上再次发帖称加拿大“很快会成为第五十一州”。赛后,加拿大总理杜鲁多回呛特朗普“你不能夺走我们的国家,也不能赢得比赛。” 20日晚开赛前,当加拿大国歌在波士顿赛场响起时,美国球迷报以嘘声,以回敬15号在蒙特利尔赛场美国国歌遭到的嘘声,自特朗普发出威胁以来,加拿大人多次在冰球场上以这种方式表达愤怒。 在15日的比赛中美国队以3比1击败加拿大队,但开赛仅九秒,两国球员就爆发了三起斗殴,这在打架司空见惯的冰球场上也不多见,参与斗殴的美国队球员马修·特卡丘克(Matthew Tkachuk)赛后说美国队要传达的信息是“现在是我们的时代”。 但两国冰球赛并非一直如此充满火药味,他们曾是两国关系的润滑剂,还曾在1970年代为美加关系僵局破冰。去年十月,美国智库威尔逊中心加拿大研究所发表了署名罗尼·迪洛里奥(Ronnie Di Iorio)的文章,回顾作为外交和文化交流工具的冰球如何塑造了加拿大与美国的关系。 自1875年国际冰球联合会 (IIHF) 确定蒙特利尔首场有组织比赛是当代冰球运动的起源后,加拿大人的冰球运动很快就进入到了美国。在1880年代中期, “展现男子坚忍、勇敢和身体优势” 的加拿大冰球更加暴力,常以压倒性优势击败美国队。 1917年,北美国家冰球联盟 (NHL) 成立时,四支球队都来自加拿大,直到1925年美国波士顿棕熊队加入。为与迅速发展的美国冰球竞争,1908年加拿大冰球开始职业化,历史学家指加拿大的“冰球被美国金钱彻底改变了”。随着跨国冰球联盟的发展,冰球运动成为两国共同的事业。 冰球还在20世纪下半叶化解了两国的关系紧张 。前总理皮埃尔·杜鲁多对美国在军事、社会和经济上日益增长的影响力感到不满。当时加拿大人的流行语是“加拿大人就‘不是美国人’”和“冰球是加拿大人”的。 为了疏远美国,杜鲁多在1968年成立了冰球特别工作组(Ice Hockey Task Force)及加拿大冰球协会(Hockey Canada),1972年还与苏联联合举办冰球锦标赛。 由于北美国家冰球联盟将加拿大世界冰球联盟 (WHL) 排除在系列赛外,两国紧张关系加剧。加拿大抗议美国把冰球运动商业化,谴责美国大量投资加拿大的国球,一时间冰球成为加拿大对美国不满的象征。1970年代中期,曾是冰球运动员的福特总统邀请加拿大加入七国集团令两国关系改善,他还在白宫草坪上设置冰球场,派美国队参加首届加拿大杯冰球赛。 冰球外交逐渐成为两国的传统,2024年还举办了首届大使挑战杯冰球赛,参赛者包括两国外交官、军事人员和冰球爱好者,时任美国驻加大使戴维·科恩说“冰球外交就是要让各国团结起来,解决分歧,找出合作方式”。 将于2025年9月开通的连接美国底特律和加拿大温莎的国际大桥,以冰球先生戈迪·豪(Gordie Howe)为名,加拿大前总理哈珀称他是“加拿大人的骄傲,带领底特律红翼队四次夺得斯坦利杯,为两国建立了非凡的友好关系”。冰球作为加拿大和美国合作与竞争的象征,在历史上影响了两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在冰场之外有持久的意义。

Duration:00:04:40

Ask host to enable sharing for playback control

国难当头,加拿大政要都说了些什么?

2/11/2025
自去年11月25日起特朗普一再威胁要对加拿大出口美国的商品征收25%的关税,起始日期从1月20日就职当天推到2月1日,再到2月4日,最后在2月3日经两次电话沟通后,特朗普给了加拿大一个月的暂缓期限。更令加拿大感到耻辱的,是去年11月29日特朗普当着总理杜鲁多的面游说加拿大成为美国第51州,随后两个多月他一再推销其第51州说,令加拿大第20任总理让·克里田(Jean Chrétien)怒斥“特朗普对我们的主权进行了完全不可接受的侮辱和前所未有的威胁”。 自1867年独立以来,加拿大首次面临国家存亡的危机。国难当头,加拿大政要纷纷挺身而出、慷慨陈词。 1月11日过91岁生日的让·克里田以投书《环球邮报》痛斥特朗普作为给自己的生日礼物。他说“一个老人对另一个老人摇头!是什么让你认为加拿大人会放弃世界上最好的国家,而加入美国?”他嘲笑特朗普的“威胁和侮辱”是对加拿大“一无所知”,因为“在为自由而战的两次世界大战中,我们比你们国家早几年就参战了”。 克里田呼吁加拿大联邦和省展现骨气和坚韧,因为特朗普的所作所为“不是外交,而是勒索”,但“特朗普完成了一件事: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令加拿大人更团结!就连魁北克也在捍卫加拿大。他建议组成“一个国际社会,反击一个强大的恶霸”。最后他表示准备登上城墙捍卫加拿大的独立,并高呼“加拿大万岁!” 65岁的第22任总理哈珀1月13日在接受播客节目采访时说,作为加拿大历史上最亲美的总理,他对特朗普一再声称加拿大为美国第51州感到震惊,希望特朗普只是开玩笑,两国联盟关系“取决于我们相信美国是朋友,而不是想要吞并加拿大”,“如果美国真的威胁加拿大的独立”,可能赢得下次大选的保守党“将被迫采取截然不同的方式来处理加拿大在世界上的地位”。 1月26日,86岁的加拿大第26任总督伍冰枝在克拉克森桂冠奖颁奖典礼上发表演讲,抨击特朗普“完全改变了游戏规则”。这位加拿大首位华裔总督表示“特朗普当选意味着一个从未想象过的世界,规则会迅速、随意地被打破”,她风趣地诊断特朗普“患有多言症——他一开口就不停地说话。他一看到麦克风,就必须说话。在就职典礼当天,这位78岁的老人不停地从一个麦克风走到另一个麦克风,语无伦次喋喋不休”,“大部分时间他显然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从墨西哥湾、巴拿马运河再到格陵兰岛,“我们看着特朗普在偏执狂的沉闷通道中飞奔”,“特朗普2.0意味着加拿大必须更加警惕、小心和聪明地应对他”。 2月1日特朗普签署行政令称4日开始对加拿大征收关税,杜鲁多当晚发表讲话,悲愤地回忆“从诺曼底的海滩到朝鲜半岛的山区,从佛兰德斯的田野到坎大哈的街道,在伊朗人质危机期间,我们与你们并肩作战,牺牲生命”,他引用肯尼迪总统所说“地理使我们成为邻居,历史使我们成为朋友,经济使我们成为合作伙伴,需要使我们成为盟友”。但“不幸的是,白宫今天采取的行动非但没有让我们团结起来,反而让我们分裂了”,“今晚,我宣布加拿大将对美国的贸易行动作出回应”。 杜鲁多称“加拿大拥有丰富的资源、令人惊叹的美景,还有一群自豪的人民。我们将克服挑战,就像我们无数次一起克服过的那样”。最后这位53岁的总理和91岁的前总理克里田在一月份所做的一样,以高呼“加拿大万岁!”结束。

Duration:00:04:46

Ask host to enable sharing for playback control

加拿大对特朗普25%关税反应的五步曲

1/28/2025
1月20日晚,特朗普在总统就职典礼结束后表示考虑自2月1日起 “对墨西哥和加拿大征收25%的关税,因为他们允许大量人员入境,在人员和芬太尼入境方面,加拿大也是个非常严重的滥用者”。23日,特朗普在达沃斯论坛演讲时重申了对加拿大征收关税的威胁。渥太华对特朗普的回应是已准备好报复,并警告美国不要实施关税,否则将损害美国自身的经济。 加拿大《环球邮报》资深专栏作家托尼·凯勒(Tony Keller)在《如果特朗普关税无法谈判怎么办?》一文中回忆了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加拿大对特朗普25%关税反应的五个阶段。 文章说“特朗普威胁要对加拿大出口产品征收关税,加拿大的回应是拒绝、妥协、教育,以及即将采取的报复,它们就是经济变革谈判五个阶段中的前四个。如果特朗普坚持从2月1日起征收 25%的关税,加拿大别无选择,只能进入第五步,也是最痛苦的一步:适应”。 去年11月底加拿大的第一个反应是拒绝:他不是认真的吧? 接着是妥协。如果像特朗普要求的那样加强边境安全,一切都该会好起来吧? 后来加拿大继续讨论和教育。难道美国人不明白我们是他们最大的客户吗?如果他们让我们变得更穷,我们就会减少从他们那里购买。这个论点很真实,但还不够。 于是加拿大准备报复,列出了价值370亿美元的美国进口商品清单,并制定了1100亿美元的后续计划。 为挽救自由贸易,加拿大做了所有尝试。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特朗普及其经济顾问认为关税不是谈判工具,而是目标本身。 如果真是这样,加拿大将被迫进入应对经济损失的最后阶段:适应。加拿大无法改变特朗普的保护主义,唯一的选择就是适应它。 保护主义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内升温,接着拜登为其加温,在特朗普第二期内将沸腾。美国保护主义的主要目标是中国,拜登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关税和补贴国内制造业,加拿大跟进了,目标是阻止中国汽车进口,推动汽车制造商在北美增加投资,这是制造业回归美国大战略的一部分。 现在,特朗普改变了方向,从使用关税对付中国以维护自由贸易,到使用关税对付所有国家,反对自由贸易。特朗普坚信自由贸易是欺骗,让美国再次伟大就要减少自由贸易。他相信关税可以创造经济奇迹,不仅振兴经济,还为美国政府提供资金。 特朗普在就职演说中表示“ 我们不会向本国公民征税让其他国家富裕,而是向外国征收关税让美国人富裕。 为此我们建立美国海外税务局,大量国外资金将涌入美国国库”。 如果特朗普先生真想让全球经济脱钩,而不仅是针对中国,那么加拿大就会是靶子。始于1965年的《加拿大-美国汽车协定》大陆供应链一体化趋势,导致加拿大工业基本上成为以美国为中心的生产链的一部分。 如果特朗普坚持废除这一政策,限制自由贸易并吸引更多制造业回归美国,加拿大会成为首当其冲的牺牲品。因为要说服一家跨国公司把工厂从广东迁至密歇根州很难,但说服它从安大略省迁至密歇根州则容易得多。 未来可能会倒退回几代人之前的北美,当时美加经济体分离,美国对世界设置关税壁垒,加拿大也对美国实施关税壁垒。 如果特朗普想用关税来瓦解北美经济,加拿大只能适应。这将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渡期,边境两边的人都会变得更穷。希望这不会发生,但有了特朗普,一切皆有可能。

Duration:00:04:24

Ask host to enable sharing for playback control

特朗普的美国真不需要从加拿大进口吗?

1/14/2025
1月7日,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表示将用”经济力量”把加拿大”纳入版图”,并称“ 加拿大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是我们一定要的。加拿大的汽车、木材、牛奶和能源,我们都有,为什么要买你们的?为什么要背上200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 为此,《多伦多星报》商业记者乔希·鲁宾(Josh Rubin)撰文指“加拿大对美国出口总额近六千亿,而特朗普称美国不需要加拿大的任何东西,专家认为有一亿个理由证明他错了!” 文章指美国从石油、天然气到汽车和软木材,甚至一些巧克力,都依赖加拿大。加拿大咨议局(The Conference Board of Canada)首席经济学家佩德罗·安图内斯 (Pedro Antunes) 认为加拿大向美国出口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根据加拿大官方数据,2023年加拿大对美出口总额为5945亿加元,其中原油以1303亿元排名第一,运往美国的其他石油产品加起来另有366亿元。美国官方数据也显示2024年前11个月,美国从加拿大进口了3772亿美元。 加拿大官方数据还显示,2023年加拿大向美国出口的十大产品类型除原油外,载人机动车479亿元,石油173亿元,天然气164亿元,汽车零部件和配件162亿元,黄金122亿元,未锻造铝102亿元,货物运输机动车95亿元,药品79亿元,锯木75亿元。 安图内斯表示加拿大产品即使可以替代,但一费时间,二成本更高,最终“肯定会导致通货膨胀”。供应链专家、西安大略大学商学院教授弗雷泽·约翰逊(Fraser Johnson)认为“美国从其他地方购买石油很容易”的说法不实际也不可行。理论上美国可以用中东原油取代加拿大石油,或提高美国的产量,但 “从中东进口意味着要支付油轮运输费用。增加美国产量意味着要向裂缝中注入更多的特殊液体”。约翰逊相信排除加拿大石油将令普通美国人生活成本更高,进而动摇特朗普的选民基础,因为“特朗普竞选时所坚持的原则之一就是稳定经济并控制通货膨胀”。 加拿大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协会首席执行官弗拉维奥·沃尔普(Flavio Volpe)表示美国每年销售的1700万辆汽车中,只有1200万辆在美国生产,约160万辆是加拿大制造。特朗普想将生产搬回美国,不可能一夜之间实现。而且他的关税威胁并没有赢得三大汽车制造商——福特、通用和克莱斯勒的支持,“他们说‘你触及我的底线,还想让我投资盖新工厂?” 加拿大ERA林产品研究机构董事总经理、木材行业分析师凯文·梅森(Kevin Mason)表示,如果说美国绕过加拿大获取石油理论上还有可能,对于软木和新闻纸来说则完全行不通,“至少未来十年加拿大不可替代”。2023年加拿大向美国出口了价值约75亿美元的木材,主要来自卑斯省。这近120亿英尺的木材构成了对美国建筑业的关键供应。加拿大还供应了美国50%至60%的新闻纸。“实际情况是,如果美国想继续建造房屋和印刷报纸,就必须从加拿大进口,别无选择”。 虽然美国南部也生产木材,但需要建造新工厂来加工,这需要数年时间。至于从欧洲进口木材?梅森指欧洲工厂没有能力加工北美尺寸的木材。“美国可以从欧洲多买一点,但欧洲工厂只按照公制尺寸生产木板。即使欧洲愿意,改造工厂也需要时间和金钱”。梅森调侃说如果木材供应可能是个问题,那么新闻纸短缺可能会让以反新闻著称的特朗普很爽,这会是“特朗普向《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发难的一种方式”。

Duration:00:04:25

Ask host to enable sharing for playback control

渥太华共产主义受难者纪念碑诞生记

12/17/2024
2024年12月12日,共产主义受难者纪念碑在加拿大首都正式落成开放,继捷克布拉格(2002)、美国华盛顿(2007)和爱沙尼亚塔林(2018)之后,渥太华成为第四个拥有国家级共产主义受难者纪念碑的首都,它的原定落成日是2023年11月2日,但因要审查与纳粹有关人员的名字被推迟了一年多。 纪念碑长21米高4米 ,由两个弯曲的墙状金属框架组成 “记忆之弧” ,墙壁支撑着沿65个钢翅片密集排列的四千多根短青铜棒,每根短棒都指向太阳,贯穿一年中每一天每一个小时,在一年中最黑暗的冬至日从中间一分为二,游客由此踏上从黑暗和压迫到光明与自由的隐喻之旅。 兴建纪念碑的想法始于2007年,时任加拿大多元文化部长的杰森·肯尼(Jason Kenney)与捷克驻加大使一道参观多伦多士嘉堡区马萨里克镇 (Masaryktown)的捷克移民社区,当地1989年竖立的纪念共产党统治下受难者的小型纪念碑“再次被钉在十字架上”(Crucified Again)给了他在加拿大建一座更大型纪念碑的想法。澳门出生的加拿大银行家梁锦华 (Philip Leong)在2008年成立颂扬自由基金(Tribute to Liberty),为兴建纪念碑募款。2019年底纪念碑动工,原计划2020年夏季完工,经多次推迟至今。期间纪念碑因其宗旨、选址、规模和成本一再产生争议,项目预算也从最初的150万飙升至750万,其中600万来自国库。 最近一次推迟是在2023年9月,因加拿大国会在泽连斯基来访时向雅罗斯拉夫·洪卡(Yaroslav Hunka)致敬后引发,洪卡是乌克兰裔加拿大老兵,二战中加入纳粹党卫军,这一尴尬错误不仅导致国会议长下台,更令纪念碑预定的11月2日揭幕延后,以紧急审查“颂扬自由基金捐助者个人和团体、纪念墙上个人、团体和重大事件的名字”,以免给加拿大带来政治和外交上的麻烦。 经过400多天的审查,加拿大文化遗产部表示揭幕时“纪念碑上不会刻上任何名字“,因为名字及事件背景仍在审查中,而“ 纳粹记录保存在德国政府档案馆,要调查每个将要被刻在墙上的人的背景需要付出巨大努力”,有消息称加拿大文化遗产部已确定纪念碑名字上有50到60个可能与纳粹有直接联系,该部建议删除原定550个名字中的一半以上。 2021年加拿大外交部提醒文化遗产部“许多反共和反苏倡导者和战士也是活跃的纳粹合作者,他们犯下了有记录的大屠杀”。当年加拿大广播公司曾报道战时克罗地亚领导人安特·帕维利奇 (Ante Pavelić)和乌克兰民族起义军领导人罗曼·舒赫维奇(Roman Shukhevych)出现在纪念碑捐款名单上,帕维利奇在大屠杀期间导致巴尔干地区数万名犹太人、罗姆人和数十万塞族人死亡,舒赫维奇因屠杀数万名波兰人被列为战犯。为此耶路撒冷西蒙·维森塔尔中心(Simon Wiesenthal Center)主任、纳粹猎手埃夫拉伊姆·祖罗夫 (Efraim Zuroff) 警告“如果加拿大纪念帕维利奇或舒克维奇,就等于加拿大把人权纪录扔进了垃圾桶”。 《渥太华公民报》指纪念碑可能因“聚焦越南引起强烈抵制”,加拿大外交部在2021年的一份报告中警告“越南有充分理由频繁出现纪念碑名单上,越南可能会做出强烈反应”,渥太华强调“越南是加拿大在东盟最大贸易伙伴,在加拿大印太战略中发挥关键作用”。 纪念碑涉及的其他潜在问题还有“加拿大是否应该向二战期间帮助苏联的加拿大水手致敬,那时苏联和加拿大是盟友”,“是否纪念被南斯拉夫共产党游击队杀害的人,当时加拿大突击队在南斯拉夫帮助这些游击队”。

Duration:00:04:33

Ask host to enable sharing for playback control

魁北克森林里两颗沉重的中国灵魂

12/3/2024
11月30日下午,正当第27届蒙特利尔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在魁北克电影资料馆举行颁奖典礼时,资料馆主放映厅正再次放映角逐电影节加拿大长片竞赛单元大奖的《群山溪流间》(Parmi les montagnes et les ruisseaux),影院里座无虚席,人们饶有兴致地观看中国流亡作家马建和画家孟煌散步于魁北克的密林间,心情沉重地讨论着中国话题。 该片是魁北克著名导演让-弗朗索瓦·勒萨热 (Jean-François Lesage)的最新作品,让-弗朗索瓦大学法律系毕业后进入加拿大广播公司担任记者,1990年代末,前往北京生活了六年,在深入了解中国的同时学会了普通话,2004年他制作了首部纪录片《中国一夜》(Une nuit en Chine),他最后一次去中国是在2009年,2012年他在伦敦书展上认识了流亡英国的中国作家马建。 今年71岁的马建早在1983年因绘画被拘留,曾被警察威胁如果再惹事就会永远消失,他在中国流浪了三年,1987年出版中篇小说《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荡荡》又引起轩然大波,这时他已移居香港,1989年学运期间他回北京参加民主运动,97年香港回归后移居德国,1999年迁居英国。马建著有七部长篇小说、一部流浪回忆录、三本短篇小说集和两本散文集,被译成二十六种语言出版,但他的所有作品在中国都被禁,2011年更被中国政府禁止入境。 生于1966年的孟煌,是北京的著名画家,六四天安门屠杀令他的世界观崩塌,此后他只画黑白画,目前他定居在德国,与马建被禁止入境中国不同,他在自我流放。 疫情期间,让-弗朗索瓦和马建及孟煌保持着网络联系,2022年秋天,让-弗朗索瓦邀请两位流亡在欧洲的中国朋友来加拿大欣赏最美的枫叶季,两人被安排在魁北克东北加斯佩半岛(Gaspé Peninsula)的一处隐秘森林里的度假屋中住了三个月,他们自由徜徉在这远离中国的群山溪流间,但对话却始终离不开中国,因为这两位中国智者都是背负着中国的苦难在西方流浪。 影片开始,他们从森林回到小屋围着篝火做饭,赞叹“火焰真美,燃烧的声音也很好听”,马建拿出带来的豆豉鲮鱼罐头,说“海边上的人就好这一口”,孟煌提醒他是否注意到自己常叹气,马建想起妈妈过去用青岛话提醒过他不要叹气,但在98分钟的纪录片里,观众还是常听到马建的叹气声,因为他带在身边的岂止是家乡的豆豉鲮鱼罐头,他还带着永远无法摆脱的苦难中国人的沉重命运。 马建一直有很深的六四情结,他谈到在国外流亡的感觉就像是坐在飞机里,自己把握不了方向,可谓是“得到了天空,失去了土地”,但如果让他再选择,他还是会选择天空。他回忆起六四前一星期他哥哥因摔倒成为植物人,在镇压后的高压清算中,中国人个个都必须靠撒谎才能过关,而他哥哥因成为植物人而免遭这种精神折磨。马建在西方流亡近30年,写作一直围绕着中国,他现在正在酝酿一个中国考古学家命运的小说,他把自己沉浸在每一个角色中,甚至把他们都装在脑子里,带到了魁北克的森林中。 孟煌钟爱中国的古代文化,他说中国古代文人以儒家文化入世、靠道家文化出世,寻得人生乐趣,他在魁北克茂密的森林里架上了一块大画板,以黑白双色画着金秋的绚丽山水,马建在旁吟诵中国的苦难、诅咒着专制政治。寂静的魁北克的森林,第一次听到来自东方的沉重对话。 影片结尾处,他们在森林里点燃了一座简易木屋,熊熊大火直冲黑暗的夜幕,一如影片开始时他们赞美的“红色的火焰很好看,燃烧的声音也很好听”,因为一个新的世界会在火焰中诞生。

Duration:00:05:03

Ask host to enable sharing for playback control

加拿大与中国扩充核武库的关系

11/19/2024
近年来美国一再就中国扩充核武库发出警告,2023年10月五角大楼发布《年度中国军力报告》指当年5月中国已拥有500多枚可用核弹头,到2030年或超过1000枚。在中国扩大其核武库的努力中,加拿大公司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扮演着重要角色。 去年底,曾在乔治·布什总统手下担任美国国防部长办公室负责防扩散政策副手的亨利·索科尔斯基(Henry Sokolski)在美国《国家利益》(nationalinterest.org)网站发表文章《中国核武与加拿大:非民用核电与军事的连接》,指在“没有有效的控制措施来确保其用于和平目的”情况下,两家加拿大公司正向中国提供核材料和技术。 亨利·索科尔斯基认为“过去几十年五角大楼很少或根本没有将中国的民用核电计划与其军事核武器建设联系起来,但近三年来五角大楼明确地将北京的快堆发电计划与中国加大力度生产钚武器的努力联系在一起,其最新年度中国军力报告指中国正利用民用核反应堆生产氚来为其热核武器提供燃料。中国通过将锂棒放入动力反应堆中并用中子轰击锂棒来产生氚,再将其分离,这和美国制造武器氚的方式一样”。 “中国使用氚重水提取工艺来剔除氢原子吸收中子并产生氚,中国唯一使用重水的反应堆位于浙江省海盐县,由中国最大的核武器承包商中国核电集团运营。加拿大政府拥有的加拿大原子能有限公司(AECL)向中国提供这些反应堆,该公司还与中核集团就先进重水堆及相关技术进行合作。2011年,加拿大原子能有限公司将其重水反应堆业务出售给总部在蒙特利尔的SNC-兰万灵(SNC-Lavalin Inc)集团,这家集团更名为阿特金斯(AtkinsRealis)后继续与中核集团就重水反应堆进行合作”。 “加拿大向中国的核转让不仅限于反应堆。2023年10月下旬,全球最大的铀供应商之一,总部位于萨省的卡梅科公司(Cameco Corporation)宣布与中核集团签订了销售超过97500吨铀的合同,卡梅科未来四年每年将向中国发送超过12700吨铀,这比中国整个民用核电每年的消耗量多出200至300吨,这些多出来的铀可以为多达100枚核炸弹提供燃料”。 “由于中国铀资源匮乏,北京坚称这只是为未来核电发展做储备,但这一说法无法得到验证。氚的情况也一样。目前这两种核物质都没有有效的控制措施来确保其用于和平。两者对于制造核武器都至关重要,且都由中国最大的武器供应商中核集团控制”。 目前担任美国弗吉尼亚州阿灵顿防核扩散政策教育中心执行主任的亨利·索科尔斯基提醒美国采取行动,确保国内外实体不会助长中国的核计划。他建议美国政府揭露与中国进行核合作的公司,由国防部和情报界制定非机密年度报告,澄清正向中国转让核材料和技术的公司,将它们列入禁止采购和补贴名单,并呼吁国际原子能机构追踪和保护氚和未浓缩铀,防止它们被转用于制造核弹。他希望在2026 年下一届核不扩散条约审议大会召开前,美国应像跟踪和制裁石油和天然气转让那样,对铀和氚采取同样的措施。 他在文章中提及的向中国出口关键核材料和技术的公司,除加拿大卡梅科和阿特金斯外,还有法国电力集团(EDF),它在去年春天宣布与中核集团合作开发先进的乏燃料回收技术,这是生产武器钚的关键工艺,另一家是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Rosatom)

Duration:00:04:43

Ask host to enable sharing for playback control

来自加拿大的选票或将决定谁入主白宫

11/6/2024
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七个摇摆州将决定两位候选人的胜负,在有15张选举人票的关键摇摆州密西根州,民调显示自十月初两人选情就一直胶着,到11月4日上午哈里斯仅以47.8%比47%领先川普0.8个百分点,仅相差寥寥数万票,而在加拿大有美国合格选民60万6千,在紧邻密西根州的加拿大温莎市就住着2万多美国选民,人数是2016年川普以微弱优势拿下密西根州的两倍,有专家认为加拿大境内美国选民的投票将决定谁能入主白宫。 10月底加拿大CTV新闻报道说在温莎市,安大略省南部海外民主党的一个团队在一周内挨家走访了两千多户,他们的目标是在11月5日选举日前敲开5千户家庭的门,动员更多美国人去投票。2016年川普在该州只赢了10704张票,相当于住在温莎的美国合格选民人数的一半,在竞争激烈的密西根州,每张票都至关重要。 截止到美东时间11月4日上午,美国广播公司(ABC)属下的538民调显示另有3个摇摆州两人相差不到1个百分点,在滨州川普以48%比47.7%领先哈里斯0.3个百分点,在威斯康辛哈里斯以48.2%比47.4%领先川普0.8个百分点,在内华达川普以47.9%比47.3领先哈里斯0.6个百分点,在以上4个摇摆州两人最终得票可能相差不过数万票,却决定着40张选举人票的归属。 CTV新闻在另一则报道中直接断言“在加拿大的美国侨民投票可能会改变一切”,根据美国政府数据,美国在近200个国家有大约280万有资格投票的选民,海外民主党加拿大分会蒙特利尔主席科特基·维斯特(Erin Kotecki Vest)认为可能有高达600万到900万的符合投票资格的美国工人、学生和军人及家庭居住在海外,其中在加拿大多达60万到100万,美国政府规定他们可根据在美国居住的最后一个州进行登记,其中一些人就来自摇摆州。 海外共和党加拿大分会渥太华负责人乔甘·伯克(Georganne Burke)认为在加拿大的美国侨民大多倾向于民主党,民主党选民与共和党选民比例为 3:1,但只有在海外求学或工作、只在加拿大停留几年的美国人才会去投票。温莎大学政治学教授埃塞克斯(Jamey Essex)也认为美国“海外选民投票率很低,通常在5%到10%之间”。CTV新闻政治分析师、前美国国会工作人员埃里克·哈姆 (Eric Ham)表示加拿大有最多的美国海外选民,将影响各摇摆州的选举结果,因为今年的选举在历史上最为接近,每张选票都很重要。 科特基·维斯特表示根据联邦政府数据,过去近八成的海外投票都投给了民主党,海外民主党人(Democrats Abroad)网站称他们在2020年大选影响了三个摇摆州。海外选民的潜在影响也引起了川普的注意,他在Truth Social社交媒体上指控民主党利用海外投票作弊。 加拿大环球新闻(globalnews)也引述奥巴马时期美国驻加拿大大使布鲁斯·海曼(Bruce Heyman)的观点,指“加拿大历史上最大的威胁是川普的第二个任期”,而本次“美国大选结果可能由在加拿大的美国人来决定”。10月27日,海曼在环球电视网周日脱口秀节目《国会议事厅》(The West Block)中表示,在70万居住在加拿大的美国公民中,过去很长时间只有大约5%的人去投票,海曼与海外民主党等组织帮助拜登在佐治亚州、亚利桑那州和威斯康星州以不到45000票的优势赢得了2020年大选,他们的努力把美国侨民的投票率较上一次大选提高了73%。

Duration:00:04:42

Ask host to enable sharing for playback control

越南电影获第53届蒙特利尔新浪潮电影节大奖

10/22/2024
为期两周的第53届蒙特利尔新浪潮电影节(FNC)10月20日结束,越南电影《小懶猴不哭》(Cu Li Never Cries)获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38岁导演范玉麟(Pham Ngoc Lan)执导的首部长片讲述了曾在东德做外劳的阮女士带着丈夫的骨灰和一只侏儒懒猴回到河内的经历。另一部越南剧情片《越和南》(Viêt and Nam)也参加了对金狼奖的角逐。 立陶宛女导演萨乌莱·布利维特(Saulė Bliuvaitė)的《中毒》(Toxic)获大奖金狼奖,捷克纪录片《我并非如我所愿》(Jeste nejsem, kým chci být)获创新奖和蒙特利尔骄傲奖(Montréal Pride Award),主演残疾人电影《山中西蒙》的阿根廷男演员洛伦佐·费雷(LORENZO FERRE)获最佳表演奖。菲律宾、新加坡和美国合拍的《人类之声》(Vox Humana)获最佳短片银狼奖,该片讲述一名古怪的生物学家在山城地震后对一名森林野人的采访。 在与戛纳和威尼斯等同属A类竞赛电影节的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于2019年倒闭后,该城最古老的电影节新浪潮电影节也经历了管理层危机,本届电影节共有102部剧情长片和98部短片参展参赛,其中华语和华人元素电影有新炼金术士(Les nouveaux alchemistes)单元里的德国、俄罗斯和中国合拍人工智能电影《你想看第二部分吗?》(Do You Want to See Part Two?),国际短片竞赛单元里的王菲女儿窦靖童主演的《妈妈的杰作》、李蔚然(Viv LI)的《在水一方》、王裕言的《月亮照常升起》和新加坡和香港参与制作的《狗的天性》,学生竞赛单元里的杨雨涵的短片《三季》,国际展映单元里的《香巴拉》,贾樟柯的《风流一代》出现在大师展映单元。

Duration:00:01:21

Ask host to enable sharing for playback control

为何美国应出面调解加印争端

10/22/2024
加拿大锡克社区领袖尼贾尔去年6月被枪杀一案继续发酵,继去年秋天两国相互驱逐外交官后,今年10月两国驱逐外交官升级到了大使级,14日加拿大驱逐了印度高级专员,印度驱逐了加拿大驻印代理高级专员。持续恶化的两国关系令加拿大《环球邮报》担心“加拿大的亚洲贸易战略陷入动荡”,美国的加拿大问题专家泽维尔·德尔加多(Xavier Delgado)更呼吁华盛顿“应该出面调解加拿大和印度的争端”。 泽维尔·德尔加多是美国威尔逊中心加拿大研究所高级项目助理和华盛顿加拿大经济论坛研究主任,他指加拿大皇家骑警声称掌握了印度高级专员等六名印度外交官涉嫌敲诈、胁迫、恐吓、骚扰和其他暴力行为的证据,包括谋杀尼贾尔,印度以驱逐加拿大驻新德里六名外交官作为报复,令加拿大驻印外交人员在去年减少41人后进一步萎缩,不仅损害两国外交、贸易和移民等领域,还影响印太地区联盟。西方本希望利用印度作为对抗中国的堡垒,加拿大印太战略也称“印度在印太地区日益增长的战略、经济和人口重要性使其成为加拿大实现目标的关键合作伙伴”,但现在已经融入区域联盟网络的印度可能会阻止加拿大加入印太经济框架等机构。 新德里拒绝配合加拿大对尼贾尔杀人案的调查,渥太华也拒绝承认新德里指控的恐怖分子,互不让步令两国关系僵持。而在美国,美国司法部在去年感恩节期间指控印度公民古普塔 (Nikhil Gupta) 密谋在纽约暗杀一名锡克教神职人员,并涉及加拿大尼贾尔案。与强硬对待加拿大不同,新德里承诺协助华盛顿调查,今年初古普塔在布拉格被捕引渡到美国,10月印度逮捕并起诉了古普塔的经纪人,印度的合作使美印关系得以顺利进展。 泽维尔在威尔逊中心网站(wilsoncenter.org)撰文《华盛顿应调解加拿大-印度争端》指“华盛顿也未能免受印加争端的连锁反应”,在过去十年中历届美国政府都精心培养与新德里的密切关系,美国通过建立共享的安全和经济机构,建立了一个印度太平洋国家网络,对抗中国的影响。该网络的关键是印度经济不断增长,军事实力壮大。而两个最重要盟友之间争端加剧,只会令美国成为输家。加拿大和印度之间的裂痕将使两国难以在国际上合作,阻碍加强现有联盟的努力。明年加拿大将主办七国集团峰会,有可能把自2019年以来与会的印度排除在外。 比峰会更急迫的是,加拿大对印度特工的调查已经超出了杀害尼贾尔的范围,牵涉到高级外交官参与各种犯罪活动。随着越来越多的证据被发现并公之于众,双方恢复关系的前景越来越渺茫。一旦证据被公布,将使美国陷入选边站的尴尬境地。 为避免局势升级,华盛顿应首先审查加拿大的调查,如果认为调查结果可信,就悄悄利用其影响力说服新德里配合加拿大皇家骑警进行秘密调查,以避免各方陷入重大尴尬,避免过去13个月加剧争端的公众监督。面临加印两国严峻的关系,鼓励降温并合作会是迈向解决方案的第一步。 泽维尔认为如果美国不施压,加拿大和印度领导人都不会改变冲突路线。一场旷日持久的胆小鬼博弈只会增加两国及盟友的风险。无论谁在11月入主白宫,下一任美国总统都应鼓励加拿大和印度牢记他们支持的价值观和基于规则的秩序,认识到长期争端可能造成的危害,共同努力结束两国外交关系中这一不愉快的篇章。

Duration:00:04:32

Ask host to enable sharing for playback control

从外援中国看加拿大对外援助

10/8/2024
今年九月,加拿大揭秘网站(Blacklock’s Reporter)曝光渥太华继续通过加拿大地方倡议基金(Canada Fund for Local Initiatives)向中国提供外援,以促进中国多元性别群体(LGBTQ)的权利,过去四年该基金对华援助308万元。官方数据指加拿大对华援助已从2020年的4100万减少到2023年的780万,加拿大反对党四年前要求停止外援中国,因为它“正走向与加拿大价值观不符的方向”,保守党领袖博励治(Pierre Poilievre)呼吁加拿大审查外援的每一分钱,以”确保停止向恐怖分子和独裁者提供资金”。 渥太华去年向中国提供的援助不包括加拿大出口发展局的1870万可偿还贷款,也不包括加拿大财政部购买的总部位于北京的亚投行1.592亿美元的股份。加拿大国际发展网站(https://cidpnsi.ca/)近十年对华援助资料显示,除2019年达4101万元外,加拿大援助中国的金额逐年递减,2013年3351万、2014年2324万、2015年1828万、2016年1684万、2017年920万、2018年707万、2020年698万、2021年283万,主要援助项目是环境及气候变化、国际发展研究、食品检验及外交领域,魁北克省也常有援华项目。加拿大政府表示对华援助的主要方式是合作,支持中国在妇女儿童、多元化、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和健康等方面工作,并积极推动国际规范和价值观。 加拿大对华援助在发达国家中并不显眼,美国从2017到2021年援华2280万美元,德国2020年援华4.75亿欧元,法国2020年援华1.4亿欧元,英国2022年援华4800万英镑,德英法都多于加拿大,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加拿大外援的现状。去年8月加拿大《环球邮报》警告《加拿大对外援助再次下降》,指“加拿大军费不足引起广泛关注,但加拿大外援长期短缺并未引起担忧”,北约要求成员国军费占GDP2%,2022年加拿大国防开支仅占1.29%,国际援助也有一个类似但鲜为人知的国际标准,将国民总收入的0.7%用于对外援助,加拿大远低于这一目标,况且这目标还是由加拿大前总理皮尔逊 (Lester Pearson)领导的联合国委员会在1970年制定的。 1978年加拿大外援占比0.54%,是最接近目标的年份,1970到1995年,是加拿大表现最好的时期,外援平均占比0.46%,它提升了加拿大的国际声誉,但过去30年一直徘徊0.3%左右或以下。最低的2004年仅为0.23%,2013年负责外援工作的加拿大国际开发署并入外交部,2014年占比0.26%,尽管小杜鲁多2015年就任总理时高呼“加拿大回来了”,但却称外援0.7%“过于雄心勃勃”,仅承诺每年增加外援至2030年。2018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批评加拿大外援不足,与前任总理哈珀相比,杜鲁多并没有增加支出。 《环球邮报》指达标0.7%并非易事,以英国为例,2013年首次达标,2015年将该目标立法,2020年再次达标,但过去两年又下降至0.5%左右。 经合组织去年4月份发布报告,2022年数十个富裕国家外援平均占比仅为0.36%,只有卢森堡、瑞典、挪威、德国和丹麦五国达到或超过 0.7%,加拿大因外援乌克兰在2022年创下1995年以来最高的0.37%。2023年加拿大对外援助69亿加元,低于承诺的80亿,最大受援国是埃塞俄比亚,金额达2.066亿。

Duration:00:0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