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logo

金刚经

佛经

《金刚经》简介 《金刚经》(梵文:Vajracchedikā Prajñāpāramitā Sūtra),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大乘佛教般若部核心经典之一,被誉为“佛经之首”。其思想深刻影响了东亚佛教哲学与禅宗传统,以下是其核心要点的系统梳理: 一、历史起源与传播 1. 成书背景 《金刚经》诞生于公元1世纪前后的印度,是大乘佛教般若思想发展的产物。早期佛教(上座部)强调个人解脱,而大乘佛教以“普度众生”的菩萨道为核心,提出“空性”(śūnyatā)哲学,试图超越对现象的执着。 ◦ 据文献记载,佛陀在祇树给孤独园为弟子须菩提宣说此经,通过对话体形式阐述般若智慧,强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2. 传入中国 ◦ 东晋时期由鸠摩罗什首次译为汉文(约402年),其译本文辞优美,成为后世流传最广的版本。 ◦ 唐代玄奘重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648年),保留更多梵本原意,补充鸠摩罗什译本未译段落。 ◦ 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咸通九年(868年)木刻本,是现存最早有明确纪年的雕版印刷品,现藏于大英图书馆,见证了中国印刷术的成熟与佛教经典的传播。 二、核心思想与哲学内涵 1. 般若空性 《金刚经》以“破执”为方法论,主张“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通过否定式逻辑(如“说是……即非……是名……”)揭示万物无独立自性(无我),破除对现象(相)的执着。 ◦ 例如:“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强调超越个体分别的平等慈悲。 2. 实践智慧 ◦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主张心念不滞留于任何对象,禅宗六祖慧能因闻此句开悟,将其发展为“无念为宗”的修行核心。 ◦ 中道观:融合“性空”与“幻有”,既否定对现象的实有认知,又肯定其缘起存在的相对性。 3. 终极目标 通过般若智慧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即觉悟宇宙真相,超越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轮回。 三、译本与版本演变 1. 汉译版本 ◦ 鸠摩罗什译本:语言简练,融入汉语韵律,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成为千古名句,禅宗与文人多依此本修习。 ◦ 玄奘译本:直译梵本,术语精确(如“能断金刚”),学术价值高。 ◦ 敦煌写本:涵盖多种译本与注释,反映南北朝至北宋的民间信仰与多语言文化交流。 2. 其他语言译本 ◦ 藏文、西夏文、回鹘文等译本在丝绸之路上传播,20世纪英国学者孔兹(Edward Conze)的英译本成为西方研究基础。 四、文化影响与当代意义 1. 宗教与哲学 ◦ 禅宗将其奉为“印心经典”,六祖慧能《坛经》以《金刚经》立宗,推动禅宗中国化。 ◦ 影响宋明理学,朱熹等儒者借鉴其“空性”思想,形成“理气二元论”。 2. 艺术与文学 ◦ 敦煌壁画、宋代文人(如苏东坡)的禅诗、书法均受其启发。 ◦ 现代影视作品中,《金刚经》常被赋予破除虚妄的象征意义(如驱邪场景)。 3. 数字化与全球化 ◦ 大英图书馆将咸通九年刻本数字化,全球学者可在线研究。 ◦ 在台湾等地,《金刚经》仍是佛教仪轨、冥想实践的核心文本,衍生出结合现代科技的诵读应用(如音频版、互动注释)。 五、结语 《金刚经》不仅是佛教哲学的瑰宝,更是人类智慧与文化遗产的象征。其“扫相破执”的智慧跨越千年,至今为追求心灵自由者提供指引。从敦煌石窟到数字云端,从禅宗公案到现代心理学,它的生命力印证了佛陀所言:“法无定法,因缘而生”。 Duration - 37m. Author - 佛经. Narrator - Scripture Reading. Published Date - Thursday, 02 January 2025. Copyright - © 2002 Scripture Reading ©.

Location:

United States

Description:

《金刚经》简介 《金刚经》(梵文:Vajracchedikā Prajñāpāramitā Sūtra),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大乘佛教般若部核心经典之一,被誉为“佛经之首”。其思想深刻影响了东亚佛教哲学与禅宗传统,以下是其核心要点的系统梳理: 一、历史起源与传播 1. 成书背景 《金刚经》诞生于公元1世纪前后的印度,是大乘佛教般若思想发展的产物。早期佛教(上座部)强调个人解脱,而大乘佛教以“普度众生”的菩萨道为核心,提出“空性”(śūnyatā)哲学,试图超越对现象的执着。 ◦ 据文献记载,佛陀在祇树给孤独园为弟子须菩提宣说此经,通过对话体形式阐述般若智慧,强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2. 传入中国 ◦ 东晋时期由鸠摩罗什首次译为汉文(约402年),其译本文辞优美,成为后世流传最广的版本。 ◦ 唐代玄奘重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648年),保留更多梵本原意,补充鸠摩罗什译本未译段落。 ◦ 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咸通九年(868年)木刻本,是现存最早有明确纪年的雕版印刷品,现藏于大英图书馆,见证了中国印刷术的成熟与佛教经典的传播。 二、核心思想与哲学内涵 1. 般若空性 《金刚经》以“破执”为方法论,主张“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通过否定式逻辑(如“说是……即非……是名……”)揭示万物无独立自性(无我),破除对现象(相)的执着。 ◦ 例如:“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强调超越个体分别的平等慈悲。 2. 实践智慧 ◦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主张心念不滞留于任何对象,禅宗六祖慧能因闻此句开悟,将其发展为“无念为宗”的修行核心。 ◦ 中道观:融合“性空”与“幻有”,既否定对现象的实有认知,又肯定其缘起存在的相对性。 3. 终极目标 通过般若智慧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即觉悟宇宙真相,超越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轮回。 三、译本与版本演变 1. 汉译版本 ◦ 鸠摩罗什译本:语言简练,融入汉语韵律,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成为千古名句,禅宗与文人多依此本修习。 ◦ 玄奘译本:直译梵本,术语精确(如“能断金刚”),学术价值高。 ◦ 敦煌写本:涵盖多种译本与注释,反映南北朝至北宋的民间信仰与多语言文化交流。 2. 其他语言译本 ◦ 藏文、西夏文、回鹘文等译本在丝绸之路上传播,20世纪英国学者孔兹(Edward Conze)的英译本成为西方研究基础。 四、文化影响与当代意义 1. 宗教与哲学 ◦ 禅宗将其奉为“印心经典”,六祖慧能《坛经》以《金刚经》立宗,推动禅宗中国化。 ◦ 影响宋明理学,朱熹等儒者借鉴其“空性”思想,形成“理气二元论”。 2. 艺术与文学 ◦ 敦煌壁画、宋代文人(如苏东坡)的禅诗、书法均受其启发。 ◦ 现代影视作品中,《金刚经》常被赋予破除虚妄的象征意义(如驱邪场景)。 3. 数字化与全球化 ◦ 大英图书馆将咸通九年刻本数字化,全球学者可在线研究。 ◦ 在台湾等地,《金刚经》仍是佛教仪轨、冥想实践的核心文本,衍生出结合现代科技的诵读应用(如音频版、互动注释)。 五、结语 《金刚经》不仅是佛教哲学的瑰宝,更是人类智慧与文化遗产的象征。其“扫相破执”的智慧跨越千年,至今为追求心灵自由者提供指引。从敦煌石窟到数字云端,从禅宗公案到现代心理学,它的生命力印证了佛陀所言:“法无定法,因缘而生”。 Duration - 37m. Author - 佛经. Narrator - Scripture Reading. Published Date - Thursday, 02 January 2025. Copyright - © 2002 Scripture Reading ©.

Language:

Chinese


Premium Chapters
Premium

Duration:00:02:58

Duration:00:32:18

Duration:00: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