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cation:
United States
Description:
“杨照书话”系列节目,由杨照独家授权方所,导读超过50本世界名著。
Language:
Chinese
Website:
http://www.ximalaya.com
Episodes
杨照谈王尔德“自深深处”(二)
1/6/2021
【收听提示】
在1895年,当王尔德《不可儿戏》在伦敦剧院首演,他的声势到达最高峰的时候,2个月之后,他被指控和另一位男性有同性恋关系。1个月之后,被法庭宣判有罪,判刑两年。
在这两年里,他完成了这部作品,被视为“最诚实、最苦痛的一封情书”。
我们发现,他在关系的过程中,一直是一个受害者。波西靠着在各种不同情绪的手段,迫使和王尔德的爱情关系变成一种宿命的、可怕的绑架。
本集书目——《自深深处》
【内容简介】
尽管我不完满,不完美,从我这儿你仍然还可以得到许多。当初你投向我,要学习生活的欢娱,艺术的欢愉。也许冥冥中安排了我来教你某种奇妙得多的东西,悲怆的意义,以及它的美好。——王尔德
1895年,王尔德与同性情人波西的父亲昆斯伯里侯爵对簿公堂,被判入狱,身败名裂。
在狱中,王尔德给波西写下这封文学史上的著名长信《自深深处》,历数波西给他带来的痛苦,也探讨了耶稣、爱情和文学,又似对两人的未来有所期待。
《自深深处》前后矛盾,爱恨交织,沉痛却又轻灵,是王尔德一部美妙而难以言说的作品。
【作者简介】
奥斯卡·王尔德(1854—1900),出生于爱尔兰,是戏剧家、小说家、童话家和诗人,英国唯美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一生写下多部脍炙人口的作品,也因曲折的经历而为人津津乐道。
王尔德恃才傲物,蔑视伦理道德,最终激怒了正统社会。1895年,密友波西的父亲昆斯伯里侯爵诉 其“与其他男性发生有伤风化的行为”。王尔德被判服两年苦役。在狱中,他完成了《自深深处》。
1897年获释后,王尔德前往巴黎。次年,他与波西复合,同游意大利,但最终分开。
1900年,王尔德在巴黎一家小旅馆病逝。
【延伸书目】
《道林·格雷的画像》《夜莺与玫瑰》《莎乐美》
注:
“杨照书话”系列节目由杨照和方所联合制作。
本音频和文字稿由方所剪辑和编写而成,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及出处。
Duration:00:12:52
杨照谈王尔德“自深深处”(一)
1/6/2021
【收听提示】
在1895年,当王尔德《不可儿戏》在伦敦剧院首演,他的声势到达最高峰的时候,2个月之后,他被指控和另一位男性有同性恋关系。1个月之后,被法庭宣判有罪,判刑两年。
在这两年里,他完成了这部作品,被视为“最诚实、最苦痛的一封情书”。
我们发现,他在关系的过程中,一直是一个受害者。波西靠着在各种不同情绪的手段,迫使和王尔德的爱情关系变成一种宿命的、可怕的绑架。
本集书目——《自深深处》
【内容简介】
尽管我不完满,不完美,从我这儿你仍然还可以得到许多。当初你投向我,要学习生活的欢娱,艺术的欢愉。也许冥冥中安排了我来教你某种奇妙得多的东西,悲怆的意义,以及它的美好。——王尔德
1895年,王尔德与同性情人波西的父亲昆斯伯里侯爵对簿公堂,被判入狱,身败名裂。
在狱中,王尔德给波西写下这封文学史上的著名长信《自深深处》,历数波西给他带来的痛苦,也探讨了耶稣、爱情和文学,又似对两人的未来有所期待。
《自深深处》前后矛盾,爱恨交织,沉痛却又轻灵,是王尔德一部美妙而难以言说的作品。
【作者简介】
奥斯卡·王尔德(1854—1900),出生于爱尔兰,是戏剧家、小说家、童话家和诗人,英国唯美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一生写下多部脍炙人口的作品,也因曲折的经历而为人津津乐道。
王尔德恃才傲物,蔑视伦理道德,最终激怒了正统社会。1895年,密友波西的父亲昆斯伯里侯爵诉 其“与其他男性发生有伤风化的行为”。王尔德被判服两年苦役。在狱中,他完成了《自深深处》。
1897年获释后,王尔德前往巴黎。次年,他与波西复合,同游意大利,但最终分开。
1900年,王尔德在巴黎一家小旅馆病逝。
【延伸书目】
《道林·格雷的画像》《夜莺与玫瑰》《莎乐美》
注:
“杨照书话”系列节目由杨照和方所联合制作。
本音频和文字稿由方所剪辑和编写而成,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及出处。
Duration:00:12:10
杨照谈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二)
12/30/2020
l 收听提示:
ž 纪弦创办主编《现代诗》,掀起新诗革命,发刊词: 要“横的移植”,而不是“纵的继承”。反对浪漫,提倡知性,现代诗应过滤过多的情绪,创立“现代派”。
ž 横的移植——夏尔·波德莱尔的《恶之花》
ž 罪恶、邪恶、丑恶——恶之都市在诗人之眼中的逆转
ž 波德莱尔的《献给阿尔塞纳·乌塞耶》(À Arsène Houssaye)
ž 非线性文本的自由
ž 波德莱尔读了至少二十次《夜之卡斯帕尔》(法语:Gaspard de la Nuit,另有译:夜之加斯帕、夜之魔、夜之幽灵),作者是法国诗人阿洛伊修斯·贝尔特朗(Aloysius Bertrand,1807-1841),他开创了法国散文诗的先河。
ž 在散文诗里装填抽象的现代生活
ž 《恶劣的玻璃匠》
ž 《每个人的怪兽》
l 本集书目:《巴黎的忧郁》
>
在这本散文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波德莱尔对肮脏、畸形的现实社会所进行的淋漓尽致、疾恶如仇的讽刺和挖苦,对传统、腐朽的世俗习气的无情鞭挞和猛烈抨击,读到诗人对美的向往和所做的引人入胜的描绘,还可以嗅到诗人某些寓意深刻但又难以捉摸的纤细的思绪。正像他自己所说:“这还是《恶之花》,但更自由、细腻和辛辣。
>
夏尔·波德莱尔(1821-1867),法国诗人,象征主义诗歌先驱,以诗集《恶之花》成为法国古典诗歌的最后一位诗人、现代诗歌的最初一位诗人。还著有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艺术评论集《美学珍玩》、文学评论集《浪漫派的艺术》等,译有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的作品。
l 延展书目:
波德莱尔《恶之花》
阿洛伊修斯·贝尔特朗《夜之卡斯帕尔》
Duration:00:12:50
杨照谈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三)
12/30/2020
l 收听提示:
ž 纪弦创办主编《现代诗》,掀起新诗革命,发刊词: 要“横的移植”,而不是“纵的继承”。反对浪漫,提倡知性,现代诗应过滤过多的情绪,创立“现代派”。
ž 横的移植——夏尔·波德莱尔的《恶之花》
ž 罪恶、邪恶、丑恶——恶之都市在诗人之眼中的逆转
ž 波德莱尔的《献给阿尔塞纳·乌塞耶》(À Arsène Houssaye)
ž 非线性文本的自由
ž 波德莱尔读了至少二十次《夜之卡斯帕尔》(法语:Gaspard de la Nuit,另有译:夜之加斯帕、夜之魔、夜之幽灵),作者是法国诗人阿洛伊修斯·贝尔特朗(Aloysius Bertrand,1807-1841),他开创了法国散文诗的先河。
ž 在散文诗里装填抽象的现代生活
ž 《恶劣的玻璃匠》
ž 《每个人的怪兽》
l 本集书目:《巴黎的忧郁》
>
在这本散文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波德莱尔对肮脏、畸形的现实社会所进行的淋漓尽致、疾恶如仇的讽刺和挖苦,对传统、腐朽的世俗习气的无情鞭挞和猛烈抨击,读到诗人对美的向往和所做的引人入胜的描绘,还可以嗅到诗人某些寓意深刻但又难以捉摸的纤细的思绪。正像他自己所说:“这还是《恶之花》,但更自由、细腻和辛辣。
>
夏尔·波德莱尔(1821-1867),法国诗人,象征主义诗歌先驱,以诗集《恶之花》成为法国古典诗歌的最后一位诗人、现代诗歌的最初一位诗人。还著有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艺术评论集《美学珍玩》、文学评论集《浪漫派的艺术》等,译有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的作品。
l 延展书目:
波德莱尔《恶之花》
阿洛伊修斯·贝尔特朗《夜之卡斯帕尔》
Duration:00:11:52
杨照谈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四)
12/30/2020
l 收听提示:
ž 纪弦创办主编《现代诗》,掀起新诗革命,发刊词: 要“横的移植”,而不是“纵的继承”。反对浪漫,提倡知性,现代诗应过滤过多的情绪,创立“现代派”。
ž 横的移植——夏尔·波德莱尔的《恶之花》
ž 罪恶、邪恶、丑恶——恶之都市在诗人之眼中的逆转
ž 波德莱尔的《献给阿尔塞纳·乌塞耶》(À Arsène Houssaye)
ž 非线性文本的自由
ž 波德莱尔读了至少二十次《夜之卡斯帕尔》(法语:Gaspard de la Nuit,另有译:夜之加斯帕、夜之魔、夜之幽灵),作者是法国诗人阿洛伊修斯·贝尔特朗(Aloysius Bertrand,1807-1841),他开创了法国散文诗的先河。
ž 在散文诗里装填抽象的现代生活
ž 《恶劣的玻璃匠》
ž 《每个人的怪兽》
l 本集书目:《巴黎的忧郁》
>
在这本散文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波德莱尔对肮脏、畸形的现实社会所进行的淋漓尽致、疾恶如仇的讽刺和挖苦,对传统、腐朽的世俗习气的无情鞭挞和猛烈抨击,读到诗人对美的向往和所做的引人入胜的描绘,还可以嗅到诗人某些寓意深刻但又难以捉摸的纤细的思绪。正像他自己所说:“这还是《恶之花》,但更自由、细腻和辛辣。
>
夏尔·波德莱尔(1821-1867),法国诗人,象征主义诗歌先驱,以诗集《恶之花》成为法国古典诗歌的最后一位诗人、现代诗歌的最初一位诗人。还著有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艺术评论集《美学珍玩》、文学评论集《浪漫派的艺术》等,译有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的作品。
l 延展书目:
波德莱尔《恶之花》
阿洛伊修斯·贝尔特朗《夜之卡斯帕尔》
Duration:00:12:30
杨照谈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一)
12/30/2020
l 收听提示:
ž 纪弦创办主编《现代诗》,掀起新诗革命,发刊词: 要“横的移植”,而不是“纵的继承”。反对浪漫,提倡知性,现代诗应过滤过多的情绪,创立“现代派”。
ž 横的移植——夏尔·波德莱尔的《恶之花》
ž 罪恶、邪恶、丑恶——恶之都市在诗人之眼中的逆转
ž 波德莱尔的《献给阿尔塞纳·乌塞耶》(À Arsène Houssaye)
ž 非线性文本的自由
ž 波德莱尔读了至少二十次《夜之卡斯帕尔》(法语:Gaspard de la Nuit,另有译:夜之加斯帕、夜之魔、夜之幽灵),作者是法国诗人阿洛伊修斯·贝尔特朗(Aloysius Bertrand,1807-1841),他开创了法国散文诗的先河。
ž 在散文诗里装填抽象的现代生活
ž 《恶劣的玻璃匠》
ž 《每个人的怪兽》
l 本集书目:《巴黎的忧郁》
>
在这本散文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波德莱尔对肮脏、畸形的现实社会所进行的淋漓尽致、疾恶如仇的讽刺和挖苦,对传统、腐朽的世俗习气的无情鞭挞和猛烈抨击,读到诗人对美的向往和所做的引人入胜的描绘,还可以嗅到诗人某些寓意深刻但又难以捉摸的纤细的思绪。正像他自己所说:“这还是《恶之花》,但更自由、细腻和辛辣。
>
夏尔·波德莱尔(1821-1867),法国诗人,象征主义诗歌先驱,以诗集《恶之花》成为法国古典诗歌的最后一位诗人、现代诗歌的最初一位诗人。还著有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艺术评论集《美学珍玩》、文学评论集《浪漫派的艺术》等,译有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的作品。
l 延展书目:
波德莱尔《恶之花》
阿洛伊修斯·贝尔特朗《夜之卡斯帕尔》
Duration:00:08:45
杨照谈余秀华“无端欢喜”(二)
12/23/2020
【收听提示】
“只要星光还照耀”。
生命真实的痛苦她不得不回应,但是在痛苦当中,她用文学、用语言将痛苦转化成力量。在身体与灵魂的缝隙间,那些日常生活中的不安,灵魂的动荡,那些看得见的、看不见的痛苦与喜悦,她写得用心用力。
写作是余秀华的天性、是骨子里的喜欢。她不认为写作是对自己的救赎,但写作天性的“就是要做”的这种热情冲击了人生的空虚,是上天美好的馈赠。
诗性的思考丰富了她对自然的小细节的体会和珍惜,她努力生活、描述生活,不止有诗,还有这本《无端欢喜》。
本集书目——《无端欢喜》
【内容简介】
《无端欢喜》是著名诗人余秀华的首部散文集,收入了余秀华近些年创作的四十余篇散文。在书中,余秀华谈人生、谈故乡、谈友人,情感质朴滚烫,语言直抵灵魂,呈现出作者绚烂的想象力和浩荡的内心世界,从多个侧面生动展现出余秀华作品的风貌。
自2015年凭《摇摇晃晃的人间》进入大众视野之后三年,余秀华由日常生活生出诸多感触,书写她一贯喜欢思考的如孤独、爱情、命运、死亡等话题。
【作者简介】
余秀华,诗人、作家。
出版有诗集《月光落在左手上》《摇摇晃晃的人间》《我们爱过又忘记》,总销量达四十余万册,为二十年来诗歌销售之冠。
2016年初她先后获“豆瓣读书·中国文学榜”第一名,网易“十大女性”,《出版人》杂志“年度作者”,并被《诗刊》、中国诗歌学会、中国作家榜三家机构分别授予“年度诗人”称号。
【延伸书目】
《月光落在左手上》、《摇摇晃晃的人间》
注:
“杨照书话”系列节目由杨照和方所联合制作。
本音频和文字稿由方所剪辑和编写而成,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及出处。
Duration:00:13:37
杨照谈余秀华“无端欢喜”(一)
12/23/2020
【收听提示】
“只要星光还照耀”。
生命真实的痛苦她不得不回应,但是在痛苦当中,她用文学、用语言将痛苦转化成力量。在身体与灵魂的缝隙间,那些日常生活中的不安,灵魂的动荡,那些看得见的、看不见的痛苦与喜悦,她写得用心用力。
写作是余秀华的天性、是骨子里的喜欢。她不认为写作是对自己的救赎,但写作天性的“就是要做”的这种热情冲击了人生的空虚,是上天美好的馈赠。
诗性的思考丰富了她对自然的小细节的体会和珍惜,她努力生活、描述生活,不止有诗,还有这本《无端欢喜》。
本集书目——《无端欢喜》
【内容简介】
《无端欢喜》是著名诗人余秀华的首部散文集,收入了余秀华近些年创作的四十余篇散文。在书中,余秀华谈人生、谈故乡、谈友人,情感质朴滚烫,语言直抵灵魂,呈现出作者绚烂的想象力和浩荡的内心世界,从多个侧面生动展现出余秀华作品的风貌。
自2015年凭《摇摇晃晃的人间》进入大众视野之后三年,余秀华由日常生活生出诸多感触,书写她一贯喜欢思考的如孤独、爱情、命运、死亡等话题。
【作者简介】
余秀华,诗人、作家。
出版有诗集《月光落在左手上》《摇摇晃晃的人间》《我们爱过又忘记》,总销量达四十余万册,为二十年来诗歌销售之冠。
2016年初她先后获“豆瓣读书·中国文学榜”第一名,网易“十大女性”,《出版人》杂志“年度作者”,并被《诗刊》、中国诗歌学会、中国作家榜三家机构分别授予“年度诗人”称号。
【延伸书目】
《月光落在左手上》、《摇摇晃晃的人间》
注:
“杨照书话”系列节目由杨照和方所联合制作。
本音频和文字稿由方所剪辑和编写而成,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及出处。
Duration:00:11:46
杨照谈洛夫长诗(一)
12/16/2020
l 收听要点:
ž 诗魔洛夫
ž 台湾现代诗史上最艰涩、最难懂的经典作品
ž 时代与风气:杨照谈自己读诗的经历
ž “如果这套书在手上死了都没关系”
ž “每个字我都知道,但拼成的东西都立刻化身成为了我另外的东西”
ž “在那样的一个封闭的时代,封闭的环境我就开始感觉到,诗,事实上应该说所有让我陌生、不懂的东西在帮我打开一个通往不同世界、广大世界的缝隙,让我看到了旧有的生活当中原本看不到的风景,知觉到了另一个陌生神秘世界的存在,使得现实的封闭贫乏变得比较容易忍受。”
ž 周梦蝶先生的书摊与杨照的《石室之死亡》
ž 现代诗是个人精神崛起的产物
ž 黄金时代的年轻诗人们,他们拥有空前的勇气与真诚
ž 《石室之死亡》节选
只偶然昂首向邻居的甬道,我便怔住
在清晨,那人以裸体去背叛死
任一条黑色交流咆哮横过他的脉管
我便怔住,我以目光扫过那座石壁
上面即凿成两道血槽
我的面容展开如一株树,树在火中成长
一切静止,唯眸子在眼睑后面移动
移向许多人都怕谈及的方向
而我确是那株被锯断的苦梨
在年轮上,你仍可听清楚风声、蝉声
ž 迂回与压抑让特殊的时代情感变成了艺术
ž 自动书写跟超现实主义的核心观念的来源
ž 魔性的炫耀
l 本集书目:洛夫《石室之死亡》《漂木》
>
洛夫代表作,以诗艺的反叛和革新,面对生死之题的史诗
《石室之死亡》是一场梦魇,一个难以置信的传说,一幕「人生无常,宿命无奈」的悲剧,一条没有十字架的自赎之路,它是对抗死亡唯一的方式。
《石室之死亡》为洛夫代表长诗巨作,一九五九年金厦炮战期间,洛夫在金门一间石室(坑道)中酝酿而生。当时正处于一种极度混沌、迷惑,以及焦虑不安,他在炮火轰击和死亡威胁中,反而涌出更丰沛的创作能量。
>
洛夫(1928年5月11日—2018年3月19日),原名莫运端、莫洛夫,衡阳人,国际著名诗人、世界华语诗坛泰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者、中国最著名的现代诗人,被诗歌界誉为“诗魔”。
现聘任北京师范大学、南华大学、华侨大学、衡阳廻雁诗社名誉社长。1938年举家从乡下迁居衡阳市石鼓区大西门痘姆街,就读国民中心小学。1943年进入成章中学初中部,以野叟笔名在《力报》副刊发表第一篇散文《秋日的庭院》。1946年转入岳云中学,开始新诗创作,以处女诗作《秋风》展露才情。1947年转入含章中学,与同学组成芙兰芝剧社和芙兰芝艺术研究社,自编自演进步节目。1949年7月去台湾,后毕业于淡江大学英文系,1996年从台湾迁居加拿大温哥华。
2018年3月19日3点21分,洛夫在台北荣民总医院逝世,享年91岁。
l 延展书目:
洛夫《洛夫诗全集》《因为风的缘故》
Duration:00:11:11
杨照谈洛夫长诗(二)
12/16/2020
l 收听要点:
ž 诗魔洛夫
ž 台湾现代诗史上最艰涩、最难懂的经典作品
ž 时代与风气:杨照谈自己读诗的经历
ž “如果这套书在手上死了都没关系”
ž “每个字我都知道,但拼成的东西都立刻化身成为了我另外的东西”
ž “在那样的一个封闭的时代,封闭的环境我就开始感觉到,诗,事实上应该说所有让我陌生、不懂的东西在帮我打开一个通往不同世界、广大世界的缝隙,让我看到了旧有的生活当中原本看不到的风景,知觉到了另一个陌生神秘世界的存在,使得现实的封闭贫乏变得比较容易忍受。”
ž 周梦蝶先生的书摊与杨照的《石室之死亡》
ž 现代诗是个人精神崛起的产物
ž 黄金时代的年轻诗人们,他们拥有空前的勇气与真诚
ž 《石室之死亡》节选
只偶然昂首向邻居的甬道,我便怔住
在清晨,那人以裸体去背叛死
任一条黑色交流咆哮横过他的脉管
我便怔住,我以目光扫过那座石壁
上面即凿成两道血槽
我的面容展开如一株树,树在火中成长
一切静止,唯眸子在眼睑后面移动
移向许多人都怕谈及的方向
而我确是那株被锯断的苦梨
在年轮上,你仍可听清楚风声、蝉声
ž 迂回与压抑让特殊的时代情感变成了艺术
ž 自动书写跟超现实主义的核心观念的来源
ž 魔性的炫耀
l 本集书目:洛夫《石室之死亡》《漂木》
>
洛夫代表作,以诗艺的反叛和革新,面对生死之题的史诗
《石室之死亡》是一场梦魇,一个难以置信的传说,一幕「人生无常,宿命无奈」的悲剧,一条没有十字架的自赎之路,它是对抗死亡唯一的方式。
《石室之死亡》为洛夫代表长诗巨作,一九五九年金厦炮战期间,洛夫在金门一间石室(坑道)中酝酿而生。当时正处于一种极度混沌、迷惑,以及焦虑不安,他在炮火轰击和死亡威胁中,反而涌出更丰沛的创作能量。
>
洛夫(1928年5月11日—2018年3月19日),原名莫运端、莫洛夫,衡阳人,国际著名诗人、世界华语诗坛泰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者、中国最著名的现代诗人,被诗歌界誉为“诗魔”。
现聘任北京师范大学、南华大学、华侨大学、衡阳廻雁诗社名誉社长。1938年举家从乡下迁居衡阳市石鼓区大西门痘姆街,就读国民中心小学。1943年进入成章中学初中部,以野叟笔名在《力报》副刊发表第一篇散文《秋日的庭院》。1946年转入岳云中学,开始新诗创作,以处女诗作《秋风》展露才情。1947年转入含章中学,与同学组成芙兰芝剧社和芙兰芝艺术研究社,自编自演进步节目。1949年7月去台湾,后毕业于淡江大学英文系,1996年从台湾迁居加拿大温哥华。
2018年3月19日3点21分,洛夫在台北荣民总医院逝世,享年91岁。
l 延展书目:
洛夫《洛夫诗全集》《因为风的缘故》
Duration:00:11:39
杨照谈洛夫长诗(三)
12/16/2020
l 收听要点:
ž 诗魔洛夫
ž 台湾现代诗史上最艰涩、最难懂的经典作品
ž 时代与风气:杨照谈自己读诗的经历
ž “如果这套书在手上死了都没关系”
ž “每个字我都知道,但拼成的东西都立刻化身成为了我另外的东西”
ž “在那样的一个封闭的时代,封闭的环境我就开始感觉到,诗,事实上应该说所有让我陌生、不懂的东西在帮我打开一个通往不同世界、广大世界的缝隙,让我看到了旧有的生活当中原本看不到的风景,知觉到了另一个陌生神秘世界的存在,使得现实的封闭贫乏变得比较容易忍受。”
ž 周梦蝶先生的书摊与杨照的《石室之死亡》
ž 现代诗是个人精神崛起的产物
ž 黄金时代的年轻诗人们,他们拥有空前的勇气与真诚
ž 《石室之死亡》节选
只偶然昂首向邻居的甬道,我便怔住
在清晨,那人以裸体去背叛死
任一条黑色交流咆哮横过他的脉管
我便怔住,我以目光扫过那座石壁
上面即凿成两道血槽
我的面容展开如一株树,树在火中成长
一切静止,唯眸子在眼睑后面移动
移向许多人都怕谈及的方向
而我确是那株被锯断的苦梨
在年轮上,你仍可听清楚风声、蝉声
ž 迂回与压抑让特殊的时代情感变成了艺术
ž 自动书写跟超现实主义的核心观念的来源
ž 魔性的炫耀
l 本集书目:洛夫《石室之死亡》《漂木》
>
洛夫代表作,以诗艺的反叛和革新,面对生死之题的史诗
《石室之死亡》是一场梦魇,一个难以置信的传说,一幕「人生无常,宿命无奈」的悲剧,一条没有十字架的自赎之路,它是对抗死亡唯一的方式。
《石室之死亡》为洛夫代表长诗巨作,一九五九年金厦炮战期间,洛夫在金门一间石室(坑道)中酝酿而生。当时正处于一种极度混沌、迷惑,以及焦虑不安,他在炮火轰击和死亡威胁中,反而涌出更丰沛的创作能量。
>
洛夫(1928年5月11日—2018年3月19日),原名莫运端、莫洛夫,衡阳人,国际著名诗人、世界华语诗坛泰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者、中国最著名的现代诗人,被诗歌界誉为“诗魔”。
现聘任北京师范大学、南华大学、华侨大学、衡阳廻雁诗社名誉社长。1938年举家从乡下迁居衡阳市石鼓区大西门痘姆街,就读国民中心小学。1943年进入成章中学初中部,以野叟笔名在《力报》副刊发表第一篇散文《秋日的庭院》。1946年转入岳云中学,开始新诗创作,以处女诗作《秋风》展露才情。1947年转入含章中学,与同学组成芙兰芝剧社和芙兰芝艺术研究社,自编自演进步节目。1949年7月去台湾,后毕业于淡江大学英文系,1996年从台湾迁居加拿大温哥华。
2018年3月19日3点21分,洛夫在台北荣民总医院逝世,享年91岁。
l 延展书目:
洛夫《洛夫诗全集》《因为风的缘故》
Duration:00:12:07
杨照谈洛夫长诗(四)
12/16/2020
l 收听要点:
ž 诗魔洛夫
ž 台湾现代诗史上最艰涩、最难懂的经典作品
ž 时代与风气:杨照谈自己读诗的经历
ž “如果这套书在手上死了都没关系”
ž “每个字我都知道,但拼成的东西都立刻化身成为了我另外的东西”
ž “在那样的一个封闭的时代,封闭的环境我就开始感觉到,诗,事实上应该说所有让我陌生、不懂的东西在帮我打开一个通往不同世界、广大世界的缝隙,让我看到了旧有的生活当中原本看不到的风景,知觉到了另一个陌生神秘世界的存在,使得现实的封闭贫乏变得比较容易忍受。”
ž 周梦蝶先生的书摊与杨照的《石室之死亡》
ž 现代诗是个人精神崛起的产物
ž 黄金时代的年轻诗人们,他们拥有空前的勇气与真诚
ž 《石室之死亡》节选
只偶然昂首向邻居的甬道,我便怔住
在清晨,那人以裸体去背叛死
任一条黑色交流咆哮横过他的脉管
我便怔住,我以目光扫过那座石壁
上面即凿成两道血槽
我的面容展开如一株树,树在火中成长
一切静止,唯眸子在眼睑后面移动
移向许多人都怕谈及的方向
而我确是那株被锯断的苦梨
在年轮上,你仍可听清楚风声、蝉声
ž 迂回与压抑让特殊的时代情感变成了艺术
ž 自动书写跟超现实主义的核心观念的来源
ž 魔性的炫耀
l 本集书目:洛夫《石室之死亡》《漂木》
>
洛夫代表作,以诗艺的反叛和革新,面对生死之题的史诗
《石室之死亡》是一场梦魇,一个难以置信的传说,一幕「人生无常,宿命无奈」的悲剧,一条没有十字架的自赎之路,它是对抗死亡唯一的方式。
《石室之死亡》为洛夫代表长诗巨作,一九五九年金厦炮战期间,洛夫在金门一间石室(坑道)中酝酿而生。当时正处于一种极度混沌、迷惑,以及焦虑不安,他在炮火轰击和死亡威胁中,反而涌出更丰沛的创作能量。
>
洛夫(1928年5月11日—2018年3月19日),原名莫运端、莫洛夫,衡阳人,国际著名诗人、世界华语诗坛泰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者、中国最著名的现代诗人,被诗歌界誉为“诗魔”。
现聘任北京师范大学、南华大学、华侨大学、衡阳廻雁诗社名誉社长。1938年举家从乡下迁居衡阳市石鼓区大西门痘姆街,就读国民中心小学。1943年进入成章中学初中部,以野叟笔名在《力报》副刊发表第一篇散文《秋日的庭院》。1946年转入岳云中学,开始新诗创作,以处女诗作《秋风》展露才情。1947年转入含章中学,与同学组成芙兰芝剧社和芙兰芝艺术研究社,自编自演进步节目。1949年7月去台湾,后毕业于淡江大学英文系,1996年从台湾迁居加拿大温哥华。
2018年3月19日3点21分,洛夫在台北荣民总医院逝世,享年91岁。
l 延展书目:
洛夫《洛夫诗全集》《因为风的缘故》
Duration:00:10:53
杨照谈艾米莉·狄金森“我居住在可能里”(二)
12/9/2020
【收听提示】
有一个纪录应该没有人能打破,她一生写了一千八百多首诗,但在去世之前,竟然只有11首发表了,其中还有还几首没有署名。这个纪录是指,像他这样一个诗人,一般来在这种情况下通常会被遗忘,但随着时间的流失,她的价值越来越被发现和挖掘、抬高、宣扬。
她是一个诗人的原型。这和写诗的数量和态度有关,她一直在追求做一个诗人。“我为什么要写诗?写诗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如果你的内心没有一种强烈的、莫名的、再也无法压抑的冲动,逼着你时时刻刻分分秒秒都在诗的obsession(痴迷)里面,被诗缠绕,失神一般的疯魔下,对她来说写诗是不得不为,而不是自主选择的。
她一生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用来写诗,1862年,就写了366首诗。在她去世后,人们发现,她的诗迷人的地方是,在很短的篇幅中,用很简单的文字打动我们。到底她的诗里面有一些什么特殊的风景?她孤独而勇敢地面对了表面平淡,实则内在丰富的一生,她的丰富对于我们任何一个人,不管你今天过什么样的生活,都能给你一些刺激,让你发现生命当中比财富和名声更重要的一些东西。
本集书目——《艾米莉·狄金森诗选》
(《我居住在可能里》无内地引进版)
【作者简介】
艾米莉·狄金森(又称狄更生)(Emily Dickinson,1830~1886)美国传奇诗人。
出生于律师家庭。青少年时代生活单调而平静受正规宗教教育。从二十五岁开始弃绝社交女尼似的闭门不出,在孤独中埋头写诗三十年,留下诗稿一千七百余首;生前只是发表过七首,其余的都是她死后才出版,并被世人所知名气极大。
狄金森的诗主要写生活情趣,自然、生命、信仰、友谊、爱情。诗风凝练婉约、意向清新,描绘真切、精微,思想深沉、凝聚力强,极富独创性。她被视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之一。
她深锁在盒子里的大量创作诗篇是她留给世人的最大礼物。在她有生之年,她的作品未能获得青睐,然而周遭众人对她的不解与误会,却丝毫无法低损她丰富的创作天分。根据统计,艾米莉惊人的创作力为世人留下1800多首诗,包括了定本的1775首与新近发现的25首。
Duration:00:12:29
杨照谈艾米莉·狄金森“我居住在可能里”(一)
12/9/2020
【收听提示】
有一个纪录应该没有人能打破,她一生写了一千八百多首诗,但在去世之前,竟然只有11首发表了,其中还有还几首没有署名。这个纪录是指,像他这样一个诗人,一般来在这种情况下通常会被遗忘,但随着时间的流失,她的价值越来越被发现和挖掘、抬高、宣扬。
她是一个诗人的原型。这和写诗的数量和态度有关,她一直在追求做一个诗人。“我为什么要写诗?写诗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如果你的内心没有一种强烈的、莫名的、再也无法压抑的冲动,逼着你时时刻刻分分秒秒都在诗的obsession(痴迷)里面,被诗缠绕,失神一般的疯魔下,对她来说写诗是不得不为,而不是自主选择的。
她一生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用来写诗,1862年,就写了366首诗。在她去世后,人们发现,她的诗迷人的地方是,在很短的篇幅中,用很简单的文字打动我们。到底她的诗里面有一些什么特殊的风景?她孤独而勇敢地面对了表面平淡,实则内在丰富的一生,她的丰富对于我们任何一个人,不管你今天过什么样的生活,都能给你一些刺激,让你发现生命当中比财富和名声更重要的一些东西。
本集书目——《
艾米莉·狄金森
诗选》
(《我居住在可能里》无内地引进版)
【作者简介】
艾米莉·狄金森(又称狄更生)(Emily Dickinson,1830~1886)美国传奇诗人。
出生于律师家庭。青少年时代生活单调而平静受正规宗教教育。从二十五岁开始弃绝社交女尼似的闭门不出,在孤独中埋头写诗三十年,留下诗稿一千七百余首;生前只是发表过七首,其余的都是她死后才出版,并被世人所知名气极大。
狄金森的诗主要写生活情趣,自然、生命、信仰、友谊、爱情。诗风凝练婉约、意向清新,描绘真切、精微,思想深沉、凝聚力强,极富独创性。她被视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之一。
她深锁在盒子里的大量创作诗篇是她留给世人的最大礼物。在她有生之年,她的作品未能获得青睐,然而周遭众人对她的不解与误会,却丝毫无法低损她丰富的创作天分。根据统计,艾米莉惊人的创作力为世人留下1800多首诗,包括了定本的1775首与新近发现的25首。
Duration:00:12:03
杨照谈高村光太郎“智惠子抄”(二)
12/2/2020
高村光太郎《智惠子抄》
【收听提示】
受到西方浪漫主义感染的高村光太郎与同为艺术家的父亲理念冲突、关系紧张。他在画室认识了智惠子,她天真又叛逆、完全不懂世故、渴望大自然,深深地吸引了那个时候的高村光太郎。
爱是一回事,好奇是另外一回事。
爱更多是自我中心的,但是高村光太郎他的诗所显现出来的好奇,意味着真的以对方作为主体,因为尊重对方的主体性,所以会一直在诗里面探问: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从交往到妻子生病,再到她住疗养院,一直到去世,这其中横跨了三十年的时间。高村光太郎在诗里面始终保持了对于智惠子非常深浓的爱意和好奇心。这份真诚的爱和痛切,才是《智惠子抄》打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长盛不衰的原因。
本集书目——高村光太郎《智惠子抄》
【内容简介】
光太郎与智惠子的恋爱不为家长认同,却对彼此倾注了全部情感。然而,生活的艰辛、艺术创作中的挫折、娘家的破产,使智惠子患了精神疾病。在与病魔搏斗数年后,智惠子撒手人寰。
从相恋的不安、婚后贫穷又幸福的生活,到智惠子患病仿若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以及决然离去后诗人的一系列生活光影。《智惠子抄》收录了日本著名雕刻家、画家与诗人高村光太郎四十年来写给妻子漫长的情书,包括所有与智恵子相关的诗歌、散文、日记。
一本诗集写下无限深情,从激情澎湃的恋爱岁月,短暂的婚后生活,到疾病缠身,再到永远的离别……都是高村光太郎对夫人智惠子爱的哀思和讴歌。
【作者简介】
高村光太郎(1883—1956),号碎雨,日本近代著名雕刻家、画家和诗人。《东京新闻》曾评价:“作为诗人和艺术家,他是无可挑剔的。”
在日本新诗史上,高村光太郎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其诗歌代表作《智惠子抄》更是世界文学史上罕见的“爱的编年史”。
【延伸书目】
《山之四季》《柠檬哀歌》
注:
“杨照书话”系列节目由杨照和方所联合制作。
本音频和文字稿由方所剪辑和编写而成,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及出处。
Duration:00:12:53
杨照谈高村光太郎“智惠子抄”(一)
12/2/2020
高村光太郎《智惠子抄》
【收听提示】
受到西方浪漫主义感染的高村光太郎与同为艺术家的父亲理念冲突、关系紧张。他在画室认识了智惠子,她天真又叛逆、完全不懂世故、渴望大自然,深深地吸引了那个时候的高村光太郎。
爱是一回事,好奇是另外一回事。
爱更多是自我中心的,但是高村光太郎他的诗所显现出来的好奇,意味着真的以对方作为主体,因为尊重对方的主体性,所以会一直在诗里面探问: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从交往到妻子生病,再到她住疗养院,一直到去世,这其中横跨了三十年的时间。高村光太郎在诗里面始终保持了对于智惠子非常深浓的爱意和好奇心。这份真诚的爱和痛切,才是《智惠子抄》打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长盛不衰的原因。
本集书目——高村光太郎《智惠子抄》
【内容简介】
光太郎与智惠子的恋爱不为家长认同,却对彼此倾注了全部情感。然而,生活的艰辛、艺术创作中的挫折、娘家的破产,使智惠子患了精神疾病。在与病魔搏斗数年后,智惠子撒手人寰。
从相恋的不安、婚后贫穷又幸福的生活,到智惠子患病仿若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以及决然离去后诗人的一系列生活光影。《智惠子抄》收录了日本著名雕刻家、画家与诗人高村光太郎四十年来写给妻子漫长的情书,包括所有与智恵子相关的诗歌、散文、日记。
一本诗集写下无限深情,从激情澎湃的恋爱岁月,短暂的婚后生活,到疾病缠身,再到永远的离别……都是高村光太郎对夫人智惠子爱的哀思和讴歌。
【作者简介】
高村光太郎(1883—1956),号碎雨,日本近代著名雕刻家、画家和诗人。《东京新闻》曾评价:“作为诗人和艺术家,他是无可挑剔的。”
在日本新诗史上,高村光太郎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其诗歌代表作《智惠子抄》更是世界文学史上罕见的“爱的编年史”。
【延伸书目】
《山之四季》《柠檬哀歌》
注:
“杨照书话”系列节目由杨照和方所联合制作。
本音频和文字稿由方所剪辑和编写而成,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及出处。
Duration:00:11:53
杨照谈王德威“史诗时代的抒情声音”(二)
11/26/2020
看回中国20世纪中期发现文学、艺术、音乐、电影新观点
《史诗时代的抒情声音》王德威教授在本书中,处理的是一个奇特的时间,中国的20世纪中期,奇特的时间就产生奇特的现象。这段时间在历史上是大时代,1937-1945年的中日战争,1947-1949年国共内战,看似与“抒情”难以发生关连。
但在王德威整理了抒情传统的复杂性,西方抒情传统进到中国,影响了作家追朔回中国传统曾有的抒情时代,并产生了亲密性。
其次,王德威也讨论抒情的表现方法,即是书中所称“抒情声音”,“抒情声音”不只在诗、文字中,而是落在各式各样的形式上。杨照称“读本书很让人过瘾的是,他所涉猎的范围之广”。透过文学家、音乐家、画家、电影导演、书法家……等,他们“史诗时代”,谱写 “抒情声音”。
Duration:00:11:25
杨照谈王德威“史诗时代的抒情声音”(一)
11/26/2020
看回中国20世纪中期发现文学、艺术、音乐、电影新观点
《史诗时代的抒情声音》王德威教授在本书中,处理的是一个奇特的时间,中国的20世纪中期,奇特的时间就产生奇特的现象。这段时间在历史上是大时代,1937-1945年的中日战争,1947-1949年国共内战,看似与“抒情”难以发生关连。
但在王德威整理了抒情传统的复杂性,西方抒情传统进到中国,影响了作家追朔回中国传统曾有的抒情时代,并产生了亲密性。
其次,王德威也讨论抒情的表现方法,即是书中所称“抒情声音”,“抒情声音”不只在诗、文字中,而是落在各式各样的形式上。杨照称“读本书很让人过瘾的是,他所涉猎的范围之广”。透过文学家、音乐家、画家、电影导演、书法家……等,他们“史诗时代”,谱写 “抒情声音”。
Duration:00:12:25
杨照谈梁思成“大拙至美”(一)
11/22/2020
非狭义建筑学宜居城市的再启发
《大拙至美——梁思成最美的文字建筑》是梁思成先生一本经典的通俗的建筑著作。
杨照先生说“读梁思成的文字,有一部分就是因为能和现实对照。为何要推荐大家读梁思成的建筑文字?因为这不是狭义的建筑,在其中,能看到梁思成的理想。“
不论我们身处哪一个城市,作为城市的漫游者,读此书能对自身、街道、社区以至于整体人类活动舞台,有各种思考与启发。
Duration:00:12:38
杨照谈梁思成“大拙至美”(二)
11/22/2020
非狭义建筑学宜居城市的再启发
《大拙至美——梁思成最美的文字建筑》是梁思成先生一本经典的通俗的建筑著作。
杨照先生说“读梁思成的文字,有一部分就是因为能和现实对照。为何要推荐大家读梁思成的建筑文字?因为这不是狭义的建筑,在其中,能看到梁思成的理想。“
不论我们身处哪一个城市,作为城市的漫游者,读此书能对自身、街道、社区以至于整体人类活动舞台,有各种思考与启发。
Duration:00:13:10